陈舜臣今年89岁,原籍台湾,在日本神户出生和成长,读大学时与司马辽太郎为同学,二战后到台湾生活,数年后返日本定居,写过大量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
《茶事遍路》是他写茶的散文,前部以陆羽为中心,后部追溯包括大红袍、铁观音、龙井等茶的源流和故事,偶然又从一片茶叶写到世界大事。譬如说,中国人在虎门销鸦片前的66 年,北美人就在波士顿倾倒茶叶。二事都跟嗜茶的英国人有关,但美国人要比中国人好运,倒茶后3 年便通过《独立宣言》,脱离英国的统治。
因为底子厚,陈舜臣写来总是左右逢源,优游涵泳于历史、诗词及见闻之间。我觉得第二章《陆羽生平》尤佳,读来不难发现其小说家笔触,甚具韵味。《陆羽生平》这种题目,落在庸才手中,要多枯燥有多枯燥。但在陈舜臣笔下,人人可见的原始材料,却一变而成为了解陆羽《茶经》的关键。
陆羽相传是弃子,由僧人收养,此章从陆羽的姓名开展,借陆羽自传,勾勒其生活环境与茶之关连。陆羽在寺院成长,而唐代与佛门关系紧密,这都影响着茶在中国的命运。
陈舜臣接着逐一交代陆羽身边的人,例如是对陆羽有提携之恩的李齐物。李齐物被贬为竟陵太守后,还给李林甫追捕,不知何时送命,每日如履薄冰。写的本是史事,陈舜臣此处却为年轻的陆羽添补一笔,巧妙地把他的心情扣连到饮茶:“与大守隔茶相对的时候,陆羽应该也在思考着,二者当中谁更幸运的问题。饮着同样的茶的两个人,命运却如此不同。”饮的是茶不是水,却一样是冷暖自知。简单一个相对无言的画面,就是陆羽每天思考茶事的生活场景。
然后,陈舜臣拉阔图像,由李齐物引伸到唐代其时之政局。李林甫为打压政敌,每多推荐异族将军为节度使,安禄山即是其一。这还不止。玄宗曾诏求通一艺者,试后登用。但李林甫忌才,结果如何?历史总像苍凉的玩笑,陈舜臣写道:“李林甫全部使之落第,并向玄宗报告‘野无遗贤’,可喜可贺。此次,杜甫、元结皆在试中。”
环环相扣,茶圣诗圣,原来都在同一艰难时局下过日子,必定各有领会。杜甫把失意提炼成诗,陆羽则将感怀转代成茶之理想。有先前的铺垫,结语引出《茶经》,便更易突显其特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甫平之际。在经历了大乱的陆羽看来,理想人物的形象是“精行俭德之人”。茶是给这样的人饮用的,这是《茶经》的大前提。
回到书题“遍路”二字,指的原来是“朝圣”,日本最著名的要数“四国遍路”,朝圣者一身白衣,走遍四国八十八所与僧人空海有关的寺庙。碰巧,空海跟茶亦有渊源。空海在唐代到中国学习佛法,除了经书和佛像,离开时也把茶一并带回日本,跟僧人永忠和最澄,同属第一批将茶传入日本的人。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