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农本草经茶的记载
说到茶的药用,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里也是有记载的。
经查,《神农本草经》并没有茶的记载,这段话真正是源于清代陈元龙的《格致镜原》记载:“《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1、”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那么,《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
2、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
3、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二、神农本草经是最早记载茶为什么的书籍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茶最早为礼据说也与道教有关,献茶给客人的仪式源于函谷关关令尹喜,他在老子西出函谷关时奉献一杯金色的仙药。
道经《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记载:“老子出函谷关,令尹喜迎之于家首献茗,此茶之始。
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由此可见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无疑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
它以道德修养为核心,以茶的高雅优美物性为基础,以传统的多种艺术为表现形式,融茶、道德、文化于一体,具有真善美的品性。
三、茶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四、神农本草记载茶是什么书籍
茶起源于中国。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可以找到证据显示,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五、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药理作用。
当然,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日常生活中时常饮茶的习惯,应该来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巴蜀人后来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做一种日常饮料。《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越来越重视,“茶”(cha)音正式诞生。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不过,关于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可以看出,连名医华佗也已经注意到茶的“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六、神农本草经将茶列为之上品
茶本是一味中药,就其药性而言,微苦、微寒、微甘,入心、脾、胃、膀胱经,具醒脑提神,清火解毒,消食美容之功。在我国,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茶圣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有关茶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一旦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
文中的“荼”是当时人们对茶的称呼。
七、神农本草经中茶的记载
茶的来源:《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茶的来源: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八、神农本草经 茶
顾每年春天采其嫩叶,按制烘青绿茶的方法(杀青、揉捻、干燥),制成刺五加毛茶,再适当精制整形后即成为刺五加茶。同时刺五加也可和茉莉等花一起加工成各类花茶,比如五加茉莉花茶、五加玫瑰花茶等,刺五加茶香味醇厚,回味甜润,汤色浅褐,质地厚实,再配以各类花茶,真可谓花香四溢,随着刺五加的保健养生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刺五加茶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而与刺五加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比如刺五加绿茶、刺五加红茶等。近年来随着各种袋泡茶的盛形,刺五加茶也被制成单品袋泡茶,以及各类刺五加配饮袋泡茶产品。
刺五加茶含多种甙,其中部分甙与人参皂甙有相似的生理活性,具有抗疲劳(刺五加甙的抗疲劳作用比人参还强)、添精补髓及抗衰老、养气安神助睡眠作用,是饮之有益的保健饮料,是中老年人和馈赠亲友的上等天然饮品。刺五加茶的功效在古代就被人们所熟知,《名医别录》记述刺五加有“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的功效。故古人有“宁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满车”之说;刺五加见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上品;上品乃指无毒,久服可以轻身、延年益寿而无害。因此刺五加茶也可以作为日常饮品,可以长期使用。
九、神农本草记载茶为
李世民时期有茶叶,因为茶起源于唐代,甚至是唐代之前的时期,所以李世民时期是有茶叶的。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十、神农本草经记载茶为
“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我国的《神农本草》一书,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药物书。据有关专家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国茶圣一-唐代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根据陆羽《茶经》推论,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十一、神农本草经记录茶
神农尝百草是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讲的是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神农看到人们得病,又到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此立誓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
和神农尝百草有关的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扩展资料
神农开创中医:
1、中药巨典
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为“宣药疗疾”还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2、药学经典
神农氏药经《又名:神农帝连续篇》,介绍的是神农帝(又名:神农帝仙,也叫:五谷帝仙)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药经》专著。是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3、旷世经典
《神农本草经》阐述了药物的三品分类及其性能意义,药物的君臣佐使及在方剂配伍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物的阴阳配合、七情合和、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有毒无毒,药物的采造,药物的煎煮法,药物与病证的关系等等,至今仍是临床用药的法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