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宋代社会生活》选读
唐人对成品茶的鉴别,首先看形状。品质好的茶叶,茶饼表面呈现有一定规律起伏的褶皱状;品质不好的茶叶,其茶饼表面的纹路很生硬,很不规则,等等,应当说这种对茶叶的鉴别标准是很粗糙的;其次看色泽,而关于色泽的标准似乎在当时极不统一,并没有比较公认的标准,而全凭一种靠经验得来的感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
据陆羽说当时这种对茶叶外观的鉴别是有口诀的:“茶之否臧,存于口诀”,但他当时既未记载,其他文献中也未见其传,我们今日更不可得而知。
与唐朝大而化之的鉴别不同,宋人对茶饼外观的鉴别,已能从外表审察其膏质肉理,“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给这种“难以概论”的茶饼外观的鉴别作了精炼的表述:“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然,碾之则铿然。”
关于茶的香味,宋初沿袭唐风,茶汤中放姜、盐等调味品,而且早期的茶饼中也还和有龙脑麝香之类的香料,但到北宋中后期,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开始重视茶叶本身的自然香气,认为好的茶叶,其茶汤自身的香味自然“和美俱足,入盏则馨香四达”,不好的茶叶茶气中就会夹杂有其他物品的气味,甚至会“气酸烈而恶”。
关于《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物质是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基础,但物质之于精神的意义又不仅局限于此。某些特定的物质,在适当的社会历史机缘下,自身也进入了精神文化的领域,成为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现象。茶便是这样的一种物质。
茶在为人类提供物质消费与享受的同时,又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触发了一系列的活动,在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它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俗、艺术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此书通过梳理、考究宋代茶艺、茶与宋代政治生活、茶与宋代社会生活、茶与宋代文化,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比较不同时代茶文化现象,仔细分辨宋代不同地区的多种饮茶方式与主导茶艺形式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此说明宋代的茶文化,阐明了宋代末,茶艺在中国茶文化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尽可能为读者勾勒出最接近茶与宋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真实概貌。
关于作者
沈冬梅:历史学博士,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