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特别重视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
——普洱茶最重要的美学基础
——不同年份、不同阶段的茶有不同的品鉴标准
——普洱茶是新生事物,必须十二万分地重视它的标准建设
——供给侧改革源于需求侧
——做普洱茶商最大的风险在进错货
——观念创新是标准建设的先导
又到一年终了时。去年底我说普洱茶不好做的六大原因是:1、经济下行;2、涉公消费消失;3、股票市场波动;4、茶叶本身的消费地位及脆弱性;5、普洱茶的周期性商品特点;6、普洱茶消费者培养上的老问题。一年后再看,除第3条变成了房地产外其他方面都没有有效改善甚至在继续恶化。这一年我们过得还不错,从市场形势来看应该满意了。经济形势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有延续性,对于马上到来的2017年,我认为主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克服消费的边际效应,一手根据消费侧的有效需求抓好供给侧的调整,一手要切实抓好新的有效客户的培养(注意,我提到了两个“有效”,什么叫“有效”,自己去琢磨)。在未来几年里不赔少赔能够活下来直到找到核心竞争力或者新的增长点就是最大的胜利。
一、茶友们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该说的话、该发表的观点都让你黄刚说出来、发表出来了呢?其实很简单,长期的司令部机关工作让我养成了两种能力,一是调查研究的能力,二是归纳总结的能力。调查研究,用在茶上面就是不同于常人的观察、感知、体验,用最短的时间接触体验到最多种类、年份以及仓储、转化程度的茶。喜茶之人见到茶、听说有茶喝那种感觉应该象军人听到命令一样亢奋。归纳总结实际上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之上从众多的信息中分辨、捕捉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推而广之用以指导面上的工作。
二、面对一个新生事物,要揭示它的基本规律是有难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与切入点显得很重要。邓时海老师提出了“越陈越香”的观点来引领普洱茶研究。经过10年的实践与思考,我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普洱茶要分类研究(至少分五类:熟茶分新熟茶、老熟茶,生茶分老茶、中生代茶和新生茶),二是要特别重视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以后,茶友们碰到一款茶时首先要给它归类,然后对照它所在类别好茶的标准(不可替代的特征)去对比它,这样研究起来就可能方便些。
三、在我心目中F6-302从来都不是普通的生活茶,只是当时没有合适的生活茶卖了才把它拉来充数的,实际上它的表现始终要远高于普通的生活茶。从2013年春这款茶露脸以来,三年多的时间,能够给予茶友们的各种优惠已经给得很充分了,这次的调价可以视为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四、网红谈不上,产品优质却是不争的事实。产品不过硬,多红的网红也终有被人看破的一天。
五、有人说投资还是要找大品牌,流通性好。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普洱茶是茶,是茶就要拿来喝。有人利用普洱茶耐存储、越陈越香且有可能会升值等特点挖掘出了其金融的衍生属性,但却忘记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茶的品质这个最基本的基础之上的。我觉得还是让想投资的去“投资”、让想喝口好茶的继续喝我们的好茶吧。只是以后我们可以不停地、乐此不疲地用性价比超高的好茶去比照“投资茶品”们,别怕也别烦哈。
六、有茶商问:“喝普洱茶为什么要选择老茶?”我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普洱老茶越陈越香的特点,往往可以引发我们对于时间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产生积极的精神反应并进而改变我们的现实行为。这就是普洱茶除了给予我们饮茶人身体上的愉悦感之外,还能给予我们在精神层面美好感受的原因,这是普洱茶最重要的美学基础,也是为什么很多有能力的人会追求喝有年份老茶而不是新茶的原因。
七、音乐学到现在,我觉得象是到了十年前学习普洱茶的阶段,说不懂吧还真能听出点好曲子来,说懂吧相当多的曲子没感觉。一首曲子听完,不知道该放到音乐史上什么位置上去,就象当初喝到一款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过程,缺的就是多听。我不是作曲家只是个欣赏者,就象不是个做茶的只是个喝茶的,但也要盲喝出(盲听出)个子丑寅卯来。
八、对一个普洱茶方面的白丁,我有办法可以用不到半年的时间让他成为辨茶的高手。但是有谁能用同样的时间让我成为鉴赏音乐的高手吗?包括开办了《雪枫音乐会》的刘雪枫老师的课,我听起来也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教学高手的话,我是不是可以自我骄傲一下呢?呵呵。
九、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作曲家往往不会只有一个优秀作品,称得上普洱茶名家的人手上也不会只有一款好茶。
十、一个商人拿出的产品显示着他的态度,最怕茶商有态度,也最怕茶商没态度。茶商有态度,他一定很懂茶,生意不好谈;茶商没态度,完了,不会有什么太好的东西等着你。
十一、建立商业信誉的过程是人生价值体现的过程,是商人人生境界升华的需要和附属品。商业利益的获得只是客观随带而不应是建立商业信誉的主观索求与唯一目的。
十二、喝明白普洱茶的精要之处:不同年份、不同阶段的茶有不同的品鉴标准,不同仓储的茶也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和品鉴标准。建立标准,不断实践、比较、思考、修正,才能接近真实。
十三、商业活动与理想主义并不矛盾,正是有了茶商的商业活动,茶文化才得以更大范围与持续的推广。
十四、茶商要面对市场,但是市场是分了层级的。有人爱喝生茶,有人爱喝熟茶,有人要老茶,有人要新茶,有人自己享受,有人要送茶礼。这些方面要不要兼顾?单纯坚持高端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在市场大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如果连生存都成为问题的话,还怎么坚持走高端路线?国家领导都要在严酷的经济形势面前妥协,何况我们一个小小的茶商。辩证的说,做点适销对路的中低端茶品正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坚持高端茶品的品质,更好地贯彻“只卖自己也喝的茶”。
十五、任何一个行业中,标准的竞争是最高层面的竞争。标准可以让一个行业生也可以让一个行业死。普洱茶是新生事物,必须十二万分地重视它的标准建设。即便对一个小小的茶商,标准也是生命线。
十六、有人提出普洱茶收藏必须注意五大关键,即所谓“喝得到、看得懂、买得起、藏得住、卖得掉。”我觉得这五条特别是“看得懂”与“卖得掉”是悖论。很多在未来有价值的东西当初你看到了、也买得起,但你看懂了吗?比如当年的和田玉、花梨木、沉香……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在开始时一定为人“初不知”,也就是普通民众不知道它的价值与尊贵,也就不可能看得懂、立即卖得掉。试问当年红印好卖吗?搞收藏,最最重要的一是自己真心喜欢,二是具有非凡的、一般人所不具有的洞察力!
十七、普洱茶圈好玩,好事都是自己办的,坏事都是别人做的。人们在感叹茶事艰难、命运多舛的同时似乎没有人会想到这其中自己所起的负面作用,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与个人。今天的结果难道与往日的作为没有关系吗?
十八、在对待一笔具体的生意时我是轻松的,而在对待普洱茶的品质判定、标准建立、理论体系的建设等问题时,特别是对待标杆茶以及标杆+茶的评价与地位问题上,我是十分严肃的。因为我深知在这些问题上马虎不得也随意不得更徇私不得,历史会告诉未来,对于历史还是多少得有点敬畏心。
十九、中生代普洱茶理论的提出与丰富让我对自己这几年的工作与努力颇觉自豪,两年来的25城市58场“黄刚公益对冲茶会”以及伴随而来的对于中生代茶品鉴标准与方法的提出一方面让市场感受到了压力但同时也为相当多的爱好者提供了提升品鉴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而普洱茶专业媒体以及各种新媒体的冷漠也证实了现阶段市场的混乱、低效与公信力的欠缺,需要我们继续提供正能量、保持正压力。
二十、好的普洱茶至少应该具有其他茶类不能给人的较强的体感。这是2012年10月就产生的思想火花,直到2015年3月才形成《为什么要重视“普洱茶不可替代的特征”》一文。——并非我聪明,而是市场厉害。很多好东西、好观点都是被市场发展的需要逼出来的,我只是幸运地被历史老人选来充当了市场的传声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