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茶饼撬开是不是就没有经济价值了?
由这个问题,我引申开来想了不少。一是问题的本身:散块茶或者无包装的茶,到底有没有经济价值?二是如何判断充斥市场的散茶以及无包装茶(即使有包装,如果包装不是原包装,也可以视同无包装,我们又如何来鉴别和判断真伪、好坏)?三是为什么跟一个资本不大的普通茶商的出路联系起来了?
茶饼撬开是不是就没有经济价值了?我认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一款普通的茶在交易过程中总是要有它的品牌标识的,人们通过这些包装和标识可以了解茶的来龙去脉、大致品质等。但是普洱老茶可能因为仓储转化的原因也可能因为年代久远和搬运的原因而不能保持原有的包装状态,会出现无包装甚至成形茶撬散的状态。从我们的品鉴实践来看,往往是这种在入仓时人为去除了包装的茶转化的效果还会更好些(这从另一个角度解答了为什么二战前生产的没有饼包的优质号级茶其转化效果与此后的茶都不一样)。
在没有包装的情况下,如何判别手上的崩饼和散块是否有价值呢?这个也不用担心,市场会自然形成一批识货而且守商誉的茶商及发烧友。如同现在的古玩文物市场一样,一个青花瓷器甚至一块残瓷片是什么年代,是官窑还是民窑,有什么价值,普通人看不出来,但还是有高手能够轻松辨识出来,会形成市场共识的。
很多茶,即便是大厂原包装但因为用料及工艺(包括仓储)的原因在我眼里一钱不值。有的茶,即使没有包装甚至已经撬散静静呆在仓库一角,但在真正懂茶人的眼里依然无比珍贵、动人心魄!茶是用来喝的。在有包装但品质一般的茶与无包装但品质优异的茶之间,我肯定选择品质优异。能力与商誉的形成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坚持认真对待每一次辨茶、做好每一桩生意,我觉得市场的认可并不遥远。这些年来,我们做无包装裸茶的生意做得很不错,就是个明证。
因为是自己喝,几次去香港都会跟茶商朋友说把你正在喝的号级、印级搞一泡喝喝嘛。如果喝到好的,往往会把那一小包散块或者那小半片残片扔到电子秤上:“多少钱1克?我买了。”但是,然而,今年以来这样的机会少多了,可能是明白人越来越多了。如果不是为送礼只是自己喝的话,整片整筒的高价值老茶还真不如能够当场开汤试茶验证的散块和残片来得实惠。谁都不傻,好喝是硬道理,性价比高是硬道理,卖得动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扯淡!
用大资金砸广告搏知名度并维持住这种市场优势是做大宗普通茶品的方法,跟做大米、调和油没什么本质的区别。资本不大的普通茶商去做品牌的经销商,除了为他人做嫁衣裳,我看不出有多大的出路。资本不大的普通茶商出路在哪里?既然不能象做大米、调和油这些大宗农副产品那样来做茶,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要在学好学精辨茶技术基础上突出抓好一两个专项门类,多积累属于自己独有的好茶,争取在细分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羮,这样的日子可能会比做品牌经销商好过些。
有茶友认可我的看法但认为“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茶,尤其是大家公认的真的不容易!”
我想说的是:你为什么要去找已经被大家公认的所谓“好茶”呢?这样的茶还会轮得到你去找吗?你就不能在观念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几条新的好茶标准、“创造”出一两款好茶来让大家认可一下吗?或者能否在外形上、在包装上、在重量上做些更人性化更贴近实际使用的改变来让大家认可一下?总之,你的出路在于坚持做好你自己。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