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你做还是不做,其实都是在做,无非是主动做与被动做的区别。就像茶商要转型,就要今天面对移动互联时代,必须抓住转型时期的商业规律,主动去转型,而不是等待大趋势一天天地逼着你去转型。
主动做品牌、主动转型,关键是主动,可以让你去选择一些对自己更有利的行为,例如,茶叶店的新顾客怎么增加?老顾客怎样才能留住?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不仅必须运用“种子法则”主动去做,而且必须引导和训练全体员工运用“种子法则”去做,以快速提高业绩。
当然,要去做茶叶品牌或者说要做大茶叶生意,并不表示你的团队一定需要很多人。
你需要的是人员结构,关键的人都要有,同时可以选取外包的形式。现在共享经济越来越重要,茶商都要有这个思路,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国外的一些企业,几个人也能创造几千万的营业收入,这些要重视。
至于以后往出口的方向去走,要去承包山头,要按照传统工艺去做茶,要保障传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关键是要适应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同时也要为之积累必要的资源,就像我们创作《推心置茶》这本书来谈转型,必须有相关的积累和洞察力相匹配,才可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你提出除了赚钱,茶商还要有更大的眼界,不只是卖给中国人,还要卖给外国人,要保障品质,这一点我非常赞同。茶商本来就应该“打开眼界”,要把赚钱当做是顺带的结果,而不是主要目的。你保障了品质,有了足够的顾客,不可不赚钱!若是打开国门去挣外汇,当然是好事!
我们国家这么大,走出去的茶叶品牌太少,祝福你成为走出去的强势品牌之一!
这一点非常令人敬佩,这么年轻,如此有魄力,难怪有人评价这位茶商是“90后唯一一个未来能成为匠人的”,当然“这需要执着,也需要大脑”!
你若把这个“假象”推翻,建立一个形象生动的展示系统,不仅消费者要感谢你,茶商也会感谢你,毕竟你是在弘扬茶叶应该具备的正气,为茶产业注入了正能量!
无论怎样拨乱反正,实际上也是在做品牌,让消费者感觉到你是“正规军”!
第三,品牌就像是个容器,里面必须有“标准化”“个性化”“正规化”等元素。
昨天我提到过度工业化会干掉部分中国茶的优势,但不等于否定一切的标准化。
例如,一位读者朋友评论说:“想做大茶产业,不是要争个性化和工业化哪个对,而是要共存!不走工业化品牌化,茶产业发展必然做不大,但工业化并不影响个性化的存在。”
标准化是基础,个性化是大厦,二者相互影响,并且涉及到规模问题,虽然有比重问题,也有轻重缓急,但这是大势所趋!
你谈到的一个例子说,厦门有个茶商,没做品牌,别人都知道他们正规。
这实际上就是在做品牌,在做人格化的品牌,尽管他可能没有给自己的茶叶取名,但他的“人”“店铺”等等相关元素,尤其是他的“灵魂”,都在塑造自己的品牌!
这是最真实的品牌,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吹出来的!正如这位茶商留给你的印象,不仅严格要求工艺和原料都是对的,还在不懈的追求更好的工艺。如此的印象,你或者消费者都会想到一个大白话:“至少拿到的茶不会坏”!眼前茶业乱象丛生,能够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不简单!
若是越来越多的人这样认为,这样口口相传,这位茶商的生意一定越来越强大!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大白话后面的大道理,真正落地了,必然会有大大的好生意!尤其是,尽管一些茶叶“坏的特征”很明显,但是消费者不懂,这个时候的口碑就更加重要了!
第四,批发价就是500元,没办法定价到200块了!
这是一种非常无奈的现象,一定要奥迪卖出奥拓的价格,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面对茶叶价格虚高不下的今天,谁会相信你的批发价就是500元,的确没办法定价到200块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品牌,来快速“背书”你的数据和观点,以便让陌生消费者马上理解并相信!
在操作过程中,依靠自己来培养客户,实际上,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品牌塑造的过程。若是将培养顾客的过程“标准化”“流程化”,尽可能多地去复制,那么就会拥有更多的客户,也会越来越接近自己的远大目标!
自己培养的客户,不会流失,保持着黏着度,很容易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都要复制下去,制定相关的流程,做好标准化。
最后讲一个事情,一位读者说,感觉现在的茶叶市场很多是在卖噱头,茶叶的质量很一般,哪个山头的茶叶取个好听的名字,就能卖的很好,比如我们岩茶热卖的马头岩肉桂,有的人取这个马,那个马,只要能够与马搭边,就能卖的很好,但是茶叶的本质却不是马头岩。
这恰恰从一个“负面”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就像鸦片除了令人上瘾还有药用价值。茶业傍名牌、造假等乱象背后,你若严格“规范化”,并且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相信你是“正规化”的茶商,那么,你就越来越成功了!
品牌,就是要让消费者省心,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同时要让商家多多用心,增加商家的犯错成本,让商家死心塌地地为消费者提供“正规化”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