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幼龄期指从定植开始至正式投产这一时期,一般为2---3年。
一、肥水管理
茶苗种后第一年,主要工作是保苗,在苗木成活之前不需 要施肥,管理的重点是浇水、遮荫、除草保苗。茶苗成活后就可进行常规的幼龄期管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树龄小,需肥量不大。随着树龄的增长逐渐增加施肥量。施肥应掌握薄肥勤施的原则,每年追肥3~4次,在芽梢萌动前20天左右,于幼苗傍10~20cm处挖浅沟施入,每次亩施人粪尿(1:4)若干或干施尿素5~15kg,或0.5%~1%尿素液,春追肥时需加施硫酸钾7~12.5kg。每年秋冬季施一次有机肥,施肥量:亩施1000~1500kg厩肥或饼肥50~100kg加10~20kg磷肥。
二、土壤耕作
(1)浅耕:一般耕深10~15cm,目的是疏松土壤,清除杂草,一般每年进行三次,即2、3月份,5、6月份和7、8月份,可选择晴天结合施追肥进行。茶园壁上的杂草一般以拔除或刈除为宜,不宜用除草剂。
(2)深耕:深耕一般每年只进行一次或隔年进行一次,也可用隔行深耕的方式分两年完成,在每年茶季结束后尽早进行,配合施基肥。一般耕深15~25cm,深耕部位应距茶树远些。
(3)茶园覆盖:①铺草覆盖,铺草厚度约10cm,亩用干草1000kg左右。②地膜覆盖:具有保苗全苗的作用,早春可提高土温,还可防止杂草生长。能有利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
(4)间作套种:幼龄茶园耕作空间较大,可以套种2~3季绿肥,在绿肥开花前把茎叶割下埋入土中,一般每季绿肥可割青2~3次,绿肥品种主要有印度豇豆、花生豌豆、紫云英、日本草、黄花苜蓿等。梯壁种植爬地兰、黄花菜等。
三、幼年茶树的定型修剪
茶树幼年阶段的定型修剪,是根据顶端生长优势的原理,采用人为的修剪措施,解除顶端优势,促使良好的骨干枝和树冠的形成。实践证明,幼龄茶树修剪和适宜时期于越冬芽萌发前一个月左右(约为早春2月)进行为宜,对土质佳、肥水管理好、且幼树生长快的茶园,可一年定剪二次,分别于春茶前的2~3月间进行一次定剪,于7~8月间再进行一次定剪(但要注意防止高温干旱),生产上采用平剪为宜。
(1)第一次定剪。茶苗移栽后当苗高25~30cm以上并有2~3个第一层分枝,并达到此标准的茶苗占75%时,进行定剪,其定剪高度,灌木品种(铁观音为灌木品种)离地15~20cm处开剪,小乔木(半乔木)品种离地25~30cm开剪。
(2)第二次定剪。当树高达到35~55cm时,宜在第一次定剪的高度上,再提高15~20cm开剪,即灌木品种离地30~40cm,小乔木离地40~50cm高度开剪。
(3)第三次定剪。宜在第二次定剪的基础上再提高10~15cm开剪,此次修剪的目的主要是 促进形成采摘面。
(4)第四、五次定剪。依照不同品种的定型高度逐次在前几次修剪的基础上增加5~10cm左右,一般生产上掌握的定剪高度,灌木品种80cm左右,小乔木品种100cm左右。
幼龄期间要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可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时进行打顶采,既得到产量,又能促进枝梢成熟健壮,但要坚决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
四、病、虫、草综合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
(1)农业防治。①开发新茶园时,选用对当地主要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②分批、多次采摘新梢,抑制假眼小绿叶蝉、炭疽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③秋末初冬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壤中越冬害虫的种群密度。④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在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①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蚕、蓑蛾类及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②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③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及时清除杂草。
(3)生物防治。①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捕食螨、寄生蜂、食虫鸟等有益 生物。②利用生物源农药防治,以菌治虫,利用白僵菌891防治茶丽纹象甲,利用韦柏虫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椰园蚧,利用茶毛虫病毒制剂“8010”防茶毛虫。推广应用霸BTA防治小绿叶蝉。以菌治病,利用农抗101防治茶云纹叶枯病。
(4)化学防治。①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②控制施药量,确保安全间隔期。③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喷;茶丛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④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草甘磷除草剂。⑤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秋茶季结束后全园喷施0.5-1度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