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栽培和管理介绍如下:
约公元前2世纪的《尔雅》释木篇中载“槚、苦荼”,就此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舜。蜀人名之苦荼。”可见茶多为灌木且常绿,早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所熟知。晋代杜育于4世纪前期作的《舜赋》云:“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舜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宵降。”此赋对茶树适宜生长的土壤、地形和小气候环境做了极为准确的概括。
唐代陆羽的《茶经》和韩鄂的《四时纂要》最早记载了茶园设置的和栽培方法。“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岩阴林。”“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劚,著粪和土。每坑六、七十棵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
茶园管理方面,古代茶农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宋代赵汝砺的《北苑别录》:“每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其土,滋漫之草悉皆除之。”茶树修剪技术古人亦早有运用,清代黄宗羲撰《匡庐游录》:“一心云,山中无别产,衣食取办于茶。地又寒苦,树茶皆不过一尺,五、六年后,梗无老芽,则须伐去,佚其再蘖。”可见,300多年前庐山茶农就习惯用台刈法来更新复壮茶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