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及症状:茶红锈藻病是近年茶树上逐渐发生严重的一种茎叶病害。在我国大部分茶区有分布,以广东、海南、湖南等省发病较重。该病主要为害1~3年生枝干、叶片,果实亦可受害。茎上病斑初呈大小不一的灰黑色圆点,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包围枝干,呈紫黑色。在湿度大的4~7月,病茎上可产生铁锈色的子实体,用扩大镜观察可见细小橙黄色的毛状物,此为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
被害枝干经几年后,皮层粗糙开裂。茎干被害后,树势生长明显减弱,在旱季常出现顶端叶片稀疏,枝梢干枯,枝干呈紫黑色。为害成叶形成近圆形斑,正面隆起,直径5~6毫米,边缘紫红色,中央灰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叶片受害以海南茶区发生普遍。
病原:一种具有侵染性的寄生性藻类。病原藻类的营养体在寄主细胞组织内寄生,病部所见到的橙黄色毛状物即为繁殖体的抱囊梗和抱子囊。泡囊梗直立。粗而短,顶端膨大再生小梗着生抱子囊。抱子囊圆球形,橙黄色,成熟后遇水湿即产生游动抱子。游动抱子双鞭毛,无色。
发生规律:病原藻类以营养体在病枝皮层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末夏初形成抱囊梗和袍子囊。游动袍子逸出后借雨水传播,萌发后侵入寄生,在细胞间生长蔓延,表现病状。只要环境条件适宜,病害不断进行再侵染。此病发生与栽培管理关系密切,凡管理粗放、土壤瘠薄、碱性、粘质土以及干旱、水渍造成树势衰弱的发病重。生长健壮、抗病力强的茶树,病害发展慢且受害轻。
防治方法:针对茶树生长衰弱的原因,进行土壤改良,加强耕作管理,增强抗病力,此为治本的方法。药剂防治可选用铜制剂喷雾。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