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研究,当年哪些好茶是怎么做出来的,什么山头,什么加工办法,什么存储条件”。后来,他发现老茶在生产中,就存在着发酵。“当时的老普洱茶在运输、加工、存放中经常要接触到水,所以一直处于发酵过程中。1980年代我去到云南,当时很多普洱就堆放在地面,所以在制作中肯定还在发酵,过程中还有淋水工艺,也在促进其发酵,我总结了,在制作中就有四次发酵,然后经过存放继续发酵,这可能恰恰就是它好喝的原因。可是现在不对了,机械化制作,然后不晒青,全部是烘青,整个的风味都破坏了。”
熟茶陈化后自然也出来好茶了;
与一般的茶人不一样,叶先生并不贬低熟茶:“是要是按照传统办法做的,都不错。”他说70年代云南人做熟茶,还是很扎实基本的手工,选择的茶叶都是有叶片和软枝的,对于发酵,不能让它一次发酵死,哪怕是熟茶也一样,让它们慢慢陈化,放上一段时间后,自然就出来好茶了。
现在人做茶的方式,几乎把好茶都做坏了;
现在叶先生还往古茶山跑,可是跑跑也怕了,他觉得就像当年紫砂一样,大批资金进入,很快茶就变了质。“价钱一涨上去,好茶也弄坏了,其实茶好真不在价钱,我现在的办法,就是走在别人的前面,去搜罗一些伤未涨价的茶山的茶。”因为去得早,所以各种山头的茶都有一批,价钱也不贵,普通人还喝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