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国,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人。
作为信阳毛尖的制作者和推广者,他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将散装信阳毛尖引入南北市场数十家“老字号”茶庄;第一个加工茉莉信阳毛尖茶,在北京马连道独家经营;第一个把“信阳毛尖”小批量引入国际市场;第一个成立涵盖鄂豫皖三省九县区的信阳市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切实助推信阳毛尖和信阳市茶业的发展。
他还有多重身份。
朋友眼中,他是不折不扣的“茶痴”;同行把他视为“行家里手”;是河南省人才办认可的“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河南信阳市委评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在中国茶界心中,获得“60年茶事功勋”当之无愧;2015年,登上中国好人榜(诚实守信),全国人民向他竖起拇指;今年4月,他又先后获得中国茶叶学会授予的“奉献奖”荣誉称号及吴觉农思想研究会授予的第三届“觉农勋章奖”。
如果让刘祥国给自己一个评价,回答只有两个字——“茶农”,外加一个憨厚的笑。
临危受命 打通信阳毛尖销路
1981年,时值36岁的老刘被调到信阳市潢川县凌集茶场,主要负责茶机及电器安装维修,同时还有茶园管理和产品加工等工作。1990年,由于茶叶滞销积压,场里成立潢川县中山门茶叶门市部,老刘临危受命,负责抓好销售,解决场里员工的工资。看着全场这么多成品茶,老刘陷入苦恼,做销售总要先发现市场,但是市场在哪里呢?一位老朋友建议老刘到北京挖掘一下商机,于是,他带着茶场里产制的信阳毛尖,来到北京寻路。
在朋友推荐下,第一站就是崇文门菜市场茶叶销售部,那时在茉莉花茶盛行的北京,推销绿茶可不容易,但产品过硬的品质,为老刘敲开了在京销售的第一道门。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紧接着,元长厚、张一元、庆林春、吴裕泰、憩园、西单茶庄等一批北京老字号茶叶店,老刘都跑了遍。得到的回复中,有的愿意先少进一点茶叶试水,有的直接回绝。这种半冷不热的势态,让老刘不敢把目光局限在北京,他在天津、河北和山东也做了推广。推广信阳毛尖的第一年,总销售额算下来还不到8万元。
这个数字虽难称满意,但给了老刘动力和信心,他认定,信阳毛尖在销区市场可以踏出一方天地。第二年,他又带着产品走进上海,在一些当地老茶人的引荐下,和几家老牌茶庄做交涉。北京的市场也没有放松,第一年明确拒绝的,第二年老刘继续攻克;第一年少量采购的,第二年老刘追问出售效果,寻找再度合作的可能。在老刘持久的攻克下,逐一打开了京、津、冀、鲁、沪地区的市场。
潢川县古时被称作光州,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说“淮南茶,光州上”,光州茶近1000多年的名茶历史,让刘祥国笃定了要延续它的荣光;随着信阳毛尖越发地活跃在市场,老刘感觉时机来到了。1994年,他以潢川凌集茶场为龙头,联合周边县的数十家乡村茶场,组建了潢川县光州名茶精制加工厂。2000年,他申请注册了“光州”牌茶叶商标。
当过知青下过乡,搞过炊事挖过煤,书法、种菜、理发、喂猪、学医样样一把抓……有过诸多人生阅历的老刘未曾想过,命运将自己彻底推进了茶叶的怀抱,从此不再离开。
技术改革 提升口感稳固品质
信阳毛尖虽为中国名茶,但制作后的成品难免出现一个缺憾,在业界趣称为“小浑淡”。“小”即是由于揉捻得紧导致外形小;“浑”是由于制作时火候不够致使汤色混浊不清透;“淡”意为口味寡淡,这也与火候不足相关。
刘祥国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未来将会给信阳毛尖品牌形象造成难以撤销的负面影响。作为茶场的机械负责人,他带领凌集茶场里的技术工人,一边刻苦研究一边大胆尝试,希望通过引进机械加工,避免手工制作的不稳定性和低清洁度。老刘建议将原先生锅杀青改为滚筒杀青,这样不但增加了投叶量,杀青均匀,更能达到高温快速杀青的效果,如此保证了信阳毛尖茶汤的清明净透。
严格把牢制茶的每一步。
揉捻是老刘格外留意的环节,他很认真地向笔者解释:“揉捻的时候原先是‘冷揉’,就是用揉捻机(不加火温)揉捻成型,这里有一个问题。谷雨后的茶叶,容易产生苦涩味,如果揉捻时没有温度,揉出的茶叶有苦涩味,那就不好喝了。不好喝的茶叶谁会买啊?后来,我们引进了用柴火加温揉捻的炒茶机,但是很快又发现火候的稳定性差且易窜烟。最后大家合计,决定改用电,也就是电锅加温揉捻,称为热揉机。色香味真的好了很多!然后再用理条机理条提毫,最后烘干两次。”
老刘在制作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细节。每次制茶完毕,都出现了不少碎茶沫,这降低了成品率,还抬高了成本。在反复作业时,老刘留意到,如果每一步骤结束后冷却一会,特别杀青后需要长时间冷却回潮,就会减少碎茶率。
老刘现代化的制茶车间。
这套机械化的新工艺替代了原来繁复耗时的老技术,节省出人力物力,茶叶品质也大幅上升,外形翠绿匀整,茶汤明亮干净,滋味鲜爽馥郁。老刘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开创信阳毛尖机械化之路,随着逐年完善,现已在信阳潢川、商城、光山、新县、固始等地区广泛推进。让信阳毛尖告别“小浑淡”,这既是对信阳毛尖品质的保护、传承,拓进深掘了它的市场,也为信阳茶产业起到极大助推作用。
如果说制茶机功不可没,那老刘便是其背后的功臣。
创新运作 切实保障茶农利益
深耕在茶行业多年,刘祥国深知茶农赚钱不易,常常因为做茶技术不到位,茶叶品质就差强人意,销量、价格上不去,茶叶只好成堆地浪费,种茶人也无法赚到钱。如何发挥出这些资源的潜力,让大家最后劳有所得,老刘一直在思考。
直到2005年,他开始筹划整合散落的茶农和茶厂;2007年,牵头正式成立了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创立初始,26家颇具规模的初制茶场入社,而后快速覆盖鄂豫皖三省九县区,涉及万名茶农,串联多区域,综合成一家专业合作制企业。
每年春茶季节,刘老都会培训和指导加入合作社的茶农如何采摘、如何加工,还以自己直营的一个茶叶综合加工厂为示范确保茶叶质量相对统一和稳定。最后,合作社直接从各成员手中收购合格的毛茶,统一精加工出售。茶农无需操心销路,专心在源头将产品做好。
这,就是老刘想出的答案。
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李根春的茶园基地。
在采访刘祥国之前,笔者先走访了一个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李根春,和他的茶园基地。漫步在茶山上,李根春一路讲述着他这几年因为种茶过上的好日子。其坦言,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仅凭自己这一家小厂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十分困难,而且在制作技术上也没摸到门道,做出的茶口感不好,直接导致销售困难。后来结识了老刘,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茶叶品质上去了,从原来每年自家生产的茶叶卖不完变成如今的不够卖。这样的变化直接让李根春的生活发生了积极改变。
老刘回忆起在凌集茶场工作的时候,厂房狭小和设备老旧,周边茶厂几乎都是小散弱,他那会儿就有一个愿望:建一个像样的茶厂。但是,资金是大问题。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老刘四处借钱,一点一点筹得资金,加上国家项目上的扶持,在潢川县光州名茶精制厂的基础上,最终于2011年组建了潢川县光州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讲到这里,老刘首先特别强调了“诚信为本、仁义经商、先做人、后做生意”的经营理念,他说这是企业的核心教义,一切的根本。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模式——“市场+公司+基地+农户”,提供了从生产制作、茶园管护、技术指导、成茶收购、产品加工到最终市场销售的一条龙的服务和指导。
老刘说,这其中借用了光州茶业专业合作社的灵感,凡是加入公司的成员就是合作伙伴,均能享受到统一培训、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等级、统一销售,这“八个统一”的福利。公司对成员的茶叶收购价约高于市场价的15%,而且每年茶叶生产时间比其他茶场要多一个月,目的就是保障茶农的增收,也扶持了一部分大别山老区的贫困户,也是圆了老刘事茶的那颗初心。
国际标准 做质优价廉百姓茶
让茶农富裕是老刘的一个愿望,让百姓喝到物美价廉的茶是他的另一个心愿,这也是实现信阳毛尖茶机械化的原因之一。通过机械化,提高茶叶自动化程度、降低制作成本、加大产品洁净度。这样的茶,老刘说:“买着实惠,喝着放心。”
在市场交易泡沫化涨潮的前些年,许多茶商都哄抬茶叶价格,拼命给自家产品贴上高端标签,但刘祥国从销售信阳毛尖那一刻至今,始终坚持可持续性经营策略,秘诀就是“茶好、价低、平民化”,他说这样才能延伸茶叶的市场触角。
为了帮助消费者鉴别信阳毛尖的品质,老刘将信阳毛尖科普知识作成宣传页免费发给大家,普及信阳毛尖知识。按老刘自己的话说,“我对信阳毛尖要负责,对信阳毛尖的消费者也要负责。所以我不能跟风市场,我从来都是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良心茶。一来是引导大家有一个正确的消费观,二来也是希望让信阳毛尖传统制茶工艺在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下,好好地传承下去。”
欧美苛刻的“绿色壁垒”一直是大部分中国茶企难攻的高墙,频频刷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拦下了不少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茶叶,但老刘的光州茶叶却早已进入欧洲和美国。茶叶价格是“平民化”风格,质量是“国际化”路线;老刘“走低”走得有原则,“看高”看得有态度。
好人好茶 以茶交友凭义结情
“宁可拉棍要饭,绝不坑蒙拐骗!”刘祥国的这句口头禅,从他卖茶叶的第一天,就一直挂在嘴边。虽然是生意,但说到底还是以情换情、以心换心,真正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自然也会有回报。
2002年,山东有一家老字号茶庄,与老刘首次合作,进购了一批信阳毛尖,到了年底,发现还有四件茶叶没销完。绿茶自然是当年的好喝,隔年的绿茶基本就等于滞销。那位茶庄客商仍然愿意如数结清货款,没想到老刘却主动提出让将剩下的四件货全部收回等来年换同等级新茶。老刘的人品深深感动了客商,二人的友谊和业务往来一直延续至今。
散装的成茶在运输过程中是很容易被压碎的,一般情况下由经销商通过提高价格进行弥补。但老刘却把这些损失自己扛过来,他在提供规定茶叶量的同时,每箱还多放半斤茶叶以弥补茶商的碎茶损失。这项本非责任范围内的开销,每年要消耗茶叶800多斤,损失10多万元。这一点老刘坚持了十多年。
老刘的经销商每每谈起他,就像聊起自己最看重的朋友,话里话外无不是敬佩和感激。
在茶叶的生产环节,为保证茶叶质量和安全,老刘要求合作社的茶在种植和管理上必须施用有机饼肥。但在与茶农沟通中,他发现大家普遍使用的是价格便宜的碳铵等化学肥料,后果是产出的茶叶品质差。老刘一听,干脆自己垫钱购买有机饼肥,在茶农中推广。他每年垫资近10万元,以第二年新茶抵资的方式,将饼肥半价卖给茶农。而茶叶提质茶农增收的背后,则是老刘自己每年为此损失几万元。
不少熟悉老刘的老茶商,都半开玩笑地说他这么实在只能赚小钱,言外之意就是老刘“过于认真负责”,让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可殊不知,这是老刘的独门“生意经”——对茶叶、消费者和经销商的“绝对保护”。严把茶叶质量、价位平民大众、供货保价保量等一切做法,都是围绕着这个大原则展开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市场不景气,其他家出现了收益下降,老刘的销售额反倒稳中有升。
事业和家庭,一向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刘祥国把心力交付在茶上,难免冷待了家庭。他的母亲患中风后,一直卧床不起直至去世,老刘却很少伺候在旁;还有一直支持自己投身茶业的亲弟弟,患上重症去世,期间他也鲜有时间照料。说着说着,老刘低下了头,哽咽了许久。冷静了一会,他继续道,特别感谢家人对自己工作支持,自己实在亏欠家人太多,无力回报;既然不能亲力亲为地守护亲人,那就更要做出良心好茶,不枉家人的理解。“值了!”语罢,老刘憨憨地笑了。
在潢川县的采访期间,笔者听人诵念到这样一首打油诗:“老刘年逾七十春,还领光州众茶民;虽晓前方荆棘路,不做佳茗枉为人。”
对于刘祥国和他的茶事贡献而言,这或许是最佳回报。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