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缺乏技工,却敢接大额订单;明明可以安于现状,却要去屡败屡战地创新。湖南人评价自己,顶爱用这几个字: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这话用在吴建利身上,恰如其分。何谓“霸蛮”?大概是一种霸气和蛮劲,“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心不死”。像吴建利制茶,就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蛮劲。
他是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也是改进者。年愈六十依旧初心不改,倾其一生只为制好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千两茶传承人,高级制茶师、参加修订花砖茶与黑砖茶国家标准【2002年版】,利源隆品牌创始人,多项殊荣的背后,是对茶三十年不变的初心。
一口应承加工千两其实厂里连技工都没有
1997年,刚接任国营茶厂厂长的吴建利在为怎么凑够基本的开工费用犯愁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机会——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发来一个询单,说是要300支千两茶,能不能做。吴建利马上一口应承了下来,而实际上当时的茶厂里,根本没有会加工千两茶的技工。
千两茶因为加工技术性高、难度大、体力消耗大、工效低,在1958年机械化改造完成后,就改成机器压制的花砖茶了,曾经的技术工人也没带徒弟,在1980年代初完成了一个300支的小订单后都退休了。
吴建利立马派人去把这些年逾古稀的老技师请回来。考虑到传统手工工艺如果没有传承,随着老一辈的离去而消失,再恢复就难了,因此专门挑选了一班年轻力壮的职工跟班学徒。
那年白沙溪茶厂的生产启动资金都是职工一起凑起来的,现在想想这笔钱花得太值了。当年学徒的那帮青壮年后来又带出了不少的徒子徒孙,在安化现在能踩制千两花卷茶的技术工人已近千人。千两茶这一传统工艺,得以留存下来。
因为吹毛求疵一不小心研发多项专利
传统踩制千两茶的场地是在黄土地坪上,因为踩制时是多人同时用力,如果地面太光滑,篾篓一滑极易伤到人,而黄土和篾篓之间的摩擦度刚好适合踩制,也就这样一直沿用了下来。但是在黄土地坪上踩制有一个缺陷,就是在踩制过程中地面产生的浮尘难免会沾在茶篾篓上,让人感官上有点不好接受。
有人尝试过在木板上踩制,浮尘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木板经过反复摩擦,踩不了多久就会变得很光滑,损耗大,不是长久之计。
还有企业尝试过铺毯子,毯子的摩擦度相对还可以,但容易滋生细菌,严重影响茶的品质,这更不可取。
要怎么改进才好呢?吴建利经过反复推敲琢磨,用木桩铺成了一块1.5米宽,3米长的踩场。因为木头横切面有年轮,其木质紧密度不一样,可以保持较好的摩擦系数,适合长久反复踩制。做出来的千两花卷茶篾篓上清爽干净,让人看了特别舒服。
这个改进是在完全保留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对工具用料的改变,得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认同,授予了发明与实用新型两个专利。
后来,吴建利又研发出光棚晾晒法。以前千两茶必须在7~10月份踩制才方便晾晒,应用光棚以后,只要茶人愿意,365天什么时候加工千两茶都可以。
看似简单的光棚耗费了吴建利几年的心血。最开始他试过木架晾晒、楼顶棚架晾晒,但是遇上狂风暴雨或连续的雨天就损失惨重。
2007年,吴建利尝试在顶楼搭建固定光棚,盖的是全透光的玻纤瓦,这样透光好,雨水也不会流到晾晒场上。碰上连续高温天气,就采取人为增加通风的方式调节棚内温度,虽然有点麻烦,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
2009年,吴建利先生把光棚改为了透光和遮光相间的模式,能更好地调节棚内温度,同时通过安装玻璃窗和设置通气孔解决了多雨季节花卷茶受潮长霉的问题。光棚的启用,既保留了千两花卷茶传统自然干燥工艺的基本原理要素,又克服了露天晾晒品质把握中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问题。
多年前,安化黑茶还没开始风靡的时候,吴建利拿出自家好茶款请远方慕名而来的客人,两杯入口,客人摇头:这茶不好喝,一点都不香。
吴建利心里不服,一定要想办法让黑茶“香”起来。他寻遍安化,最后还是在自家门口——古梅山,找到了答案。古梅山在退耕还林后一直保持自然状态,吴建利选取这里的大叶群体种中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荒山茶或林间茶,在传统黑茶的制作工艺基础之上加以创新,最终实现了色、香、味和谐精致的境界。
用100℃的水温冲泡以后,芳草野花之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汤如琥珀,口感厚重醇香,回味甘甜,品之仿佛置身山野,十泡仍有余香。
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当年的茶就很好喝,既具备了黑茶的醇和甘爽,又带甜醇高香。吴嗲为其取名——梅山蛮茶,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