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闻一多:喝茶是过日子的最低标准

时间:2016-07-25 15:38来源:茶业复兴 作者:周重林浏览:
闻一多(1899-1946)把喝茶看成生日中最重要的事情。茶是生活的尺度,没有茶的日子简直没有办法过。在美国留学时,他向家里乞讨茶。在青岛的时候,他找梁实秋(1903-1987)、黄际遇(1885-1945)蹭茶。在联大南迁路上,他把没有茶喝的日子列为最苦的日子。一旦喝上茶,他便大呼过了上开荤的好日子。到了昆明,他找陈梦家蹭茶,找叶公超
普洱茶
闻一多(1899-1946)把喝茶看成生日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生活的尺度,没有的日子简直没有办法过。在美国留学时,他向家里乞讨。在青岛的时候,他找梁实秋(1903-1987)、黄际遇(1885-1945)蹭茶。在联大南迁路上,他把没有茶喝的日子列为最苦的日子。一旦喝上茶,他便大呼过了上开荤的好日子。到了昆明,他找陈梦家蹭茶,找叶公超蹭茶……
历史学家何炳棣(1917-2012)说,近人出书,研究最多的是胡适之,第二个便是闻一多,资料之多,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闻一多这个人,早期非常好玩,流传于世的故事非常多。
今天我们主要讲讲他著名的“三he”。一he是喝酒;二he是他的口头禅“呵呵”;三he就是喝茶。
豪迈喝酒
闻一多在青岛教书的时候,是著名的青岛“饮中八仙”成员,酒局召集人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其他几位酒友分别是梁实秋、赵太侔、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以及方令孺等人。  
八仙常聚常醉,酒令与划拳并举,文采与学问共话,让到当地拜访的名流压力很大。胡适参加过八仙的酒局,简直吓坏了,不得不祭出戒酒的大招 
带着酒味上课,是这些大仙们的常态,闻一多常说那句古老的话,“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成为名士”。他上课的时候,还经常吸烟,时不时邀请同学一起参与。闻一多也有闻香嗜好,他有一个黄铜小香炉,时常待在身边。有一次,他与梁实秋惜别,两人静坐焚香。
名士们总有一个喝酒与抽烟的理由,当然,有酒有肉又有友,是好日子的第一标准,也是快乐神仙的一大标准。
 
小声呵呵   
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从山东大学冷清的教室前面走过,无意中看见黑板上有一首新诗。这样写道:   
闻一多,闻一多, 
你一个月拿四百多, 
一堂课五十分钟, 
禁得住你呵几呵? 
闻一多平常上课说话时喜欢夹杂“呵呵……”之声,“呵呵”现在网名被评为最高冷的一个用词,无话找话时,无话可说时候,都以“呵呵”代之。实在懒到不行,就发个图片了事,我们现在这么干,没有想到闻一多那么多年前就这么干了。 
当时配发“呵呵教授”的还有一幅画,画上画着一个乌龟一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实秋”。见状,闻一多很严肃地问梁实秋:“哪一个是我?”梁实秋没有正面回答,只说了一声“任你选择!” 
 
茶是过日子的最低标准
闻一多老家湖北浠水也是产茶地,这或许是他嗜茶的一个原因。
也或许,他喝茶受好友梁实秋的影响更多。
来自茶乡冰心回忆说,他们家喝上茶,就完全是受到闻一多与梁实秋的影响:
1930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就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厅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笑着说:“我们出去一会儿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别的朋友那儿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儿,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着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准备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的“风俗”。
喝茶这件事,从陆羽时代开始,就是人带人流行起来的。
闻一多在青岛大学时候,学校的第八校舍楼上有一个套房,内外两间,由闻一多住,楼下的套房由黄际遇住。黄际遇是潮州人,饮食非常讲究,就连美食大家梁实秋都非常佩服。黄先生有富豪老乡,梁实秋与闻一多也跟着他们蹭吃蹭喝。
自己爱茶,还要影响周边的人喝茶,有像闻一多,梁实秋,周作人,胡适这样的爱茶人,才有有民国年间的名士饮茶风形成,在酒气冲天的时代,饮茶是一股清风。
我的好友罗军是饮茶风的传播者,他给自己也给朋友下了一个任务,每年影响三个不喝茶的人。其实回头看看,我们每年又岂止是影响了三个人啊!让不喝茶的人爱上茶,是一件颇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也是我书写茶的最大动力之一。
 
饮茶有瘾,不喝就难受。
日本入侵后,从青岛大学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闻一多带着师生一路南下,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日子艰难到连喝口茶水都是奢侈。
南迁在长沙时候,闻一多给妻子高孝贞诉苦。
1937年10月23日的一封信里,闻一多只是说屋子不方便饮用茶水。
10月26日,这封信就完全是另一番面貌了。
“早上起来,一毛钱一顿的早饭,是几碗冷稀饭,午饭晚饭都是两毛一顿,名曰两菜一汤,实只水煮盐拌的冰冰冷的白菜萝卜之类,其中加几片肉就算一个荤……至于茶水更不必提了。公共的地方预备了几瓶开水,一粗茶,渴了就对一点灌一杯,但常常不是没有开水就是没有茶。自己未尝不想卖一个茶壶和热水瓶,但买来了也没有用,因为并没有人给你送开水来。”
开水与茶,不可两得。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但还有更糟糕的情况,闻一多说:
“原来希望到南岳来,饮食可以好点,谁知道比长沙还不如。还是一天喝不到一次真正的开茶。至于饭菜,真是出生以来没有尝过的。饭里满是沙,肉是臭的,蔬菜大半是奇奇怪怪的树根草叶一类的东西。一桌八个人共吃四个荷包蛋,而且不是每天都有的。……今天和孙国华(清华同事,住北院)上街,共吃了廿个饺子,一盘炒鸡蛋,一碗豆腐汤,总算开了荤。” 
到了昆明后,闻一多发现情况更糟糕。他给高孝贞的信里说:
“再报告你一件大事。纸烟寻常一天吃两包,现在改为两天吃一包。现在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将来或者能完全戒断,等将来再说罢。”喝茶也不容易,“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今天到梦家那里去,承他把吃得不要的茶叶送给我,回来再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喝茶就算开荤,这个时候,酒味是真闻不到了。
 
11月16日,致高孝贞的信,闻一多终于喝上了茶。“我在这里一切都好,饮食近也改良了。自公超来,天天有热茶喝,因他有一个洋油炉子。”叶公超时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兼北大外文系主任,是一位非常讲究过日子的教授。当然,也比天天哭穷的闻一多腰包鼓。
南迁昆明途中,师生记录了沿途许多当地民歌,其中就有采茶歌。
闻一多“喊茶”也有更早的记录。
1922年10月28日,他的家书里讲,自己所读的美国学校不错,但大家日子过得寒酸。“我们三人每天只上饭馆吃一次饭,其余一顿饭就买块面包同一盒干鱼,再加上一杯凉水,塞上肚子便完了。”
1923年5月7日的家书里,闻一多已经受够了喝凉水的日子,忍不住要讨茶了。
久不尝中国茶,思念至极。此处虽可买,然绝无茶味也,今夏来美同学经泸时,往托带泰丰罐头茶叶数罐。如一人不便携带,即托必经芝城者数人若孔繁祁、方重、吴景超、梅贻宝或顾毓琇者皆可也。
 
梁实秋到美国后,与闻一多讲,你是在异乡没茶喝,在国内的郭沫若则是以茶充饥。留美学生中,胡适之也是开始以凉水伴西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茶喝的日子,一年后才有喝龙井,会老友的记载。
 
回国后就不一样了,社团学派多,他们隔三差五就在一起茶叙,谈文学,聊思想,讨论中国的未来。这些文人雅集,被日本入侵全部打散,喝茶在此变得艰难。
1938年6月27日,闻一多给高孝贞的信里再次吐糟没有茶吃,有茶吃,就算开荤!
快一个月了,没有吃茶,只吃白开水,今天到梦家那里去,承他把吃得不要的茶叶送给我,回来在饭后泡了一碗,总算开了荤。本来应该戒烟,但因烟不如茶好戒,所以先从茶戒起。你将来来了,如果要我戒烟,我想,为你的原故,烟也未尝不能戒。
高孝贞到昆明后,自己制作香烟满足丈夫的需求。她对丈夫说:
“你一天那么辛苦劳累,别的没有什么可享受的,就是喝口茶、抽根烟这点嗜好。为什么那么苛苦自己,我不同意,再困难也要把你的烟茶钱省出来。”最后没钱时,高真在农村集市上购买了一些嫩烟叶,喷上酒和糖水,切成烟丝,再滴几滴香油,耐心地在温火上略加干炒,制成一种色美味香的烟丝。闻一多把它装在烟斗里,试抽几口非常满意,赞不绝口,常常美滋滋地向朋友介绍:“这是内人亲手为我炮制的,味道相当不错啊!” 
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茶馆小调
昆明茶馆茶馆滋养了很多人,汪曾祺,何炳棣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多有回忆泡茶馆的美好经历,这是茶馆的一面。茶馆的另一面,却是另一种生态。流行昆明的《茶馆小调》,展现了茶馆在政治空间挤压下的世道与人心。与老舍描述的《茶馆》传达的意思一样:莫谈国事。
晚风吹来天气燥呵,
东街的茶馆真热闹,
楼上楼下客满座呵,
“茶房!开水!”叫声高,
杯子碟儿叮叮当当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响呀!
瓜子壳儿辟厉拍啦
辟厉拍啦满地抛呵
有的谈天,有的吵,
有的苦恼,有的笑!
有的谈国事呵,
有的就发牢骚。
只有那茶馆的老板胆子小,
走上前来细声细语说得妙,
细声细语说得妙:
诸位先生!生意承关照,
国事的意见千万少发表,
谈起了国事容易发牢骚呵,
引起了麻烦你我都糟糕,
说不定一个命令你的差事就撤掉,
我这小小的茶馆贴上大封条
撤了你的差来不要紧呵,
还要请你坐监牢。
最好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哈!
喝完了茶来回家去,
睡一个闷头觉,
睡一个闷头觉(唔)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满座大笑,
老板说话太蹊跷,
闷头觉睡够了,
越睡越糊涂呀,
越睡越苦恼呀,
倒不如干脆大家痛痛快快的谈清楚,
把那些压迫我们,
剥削我们,不让我们自由讲话的混蛋,
从根铲掉!
倒不如干脆大家痛痛快快的谈清楚,
把那些压迫我们剥削我们不让我们自由讲话的混蛋,
从根铲掉!
 
“茶馆小调”流传甚广,王笛在专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围观世界,1900—1950》里,把署名权给了闻一多。云南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赵仲牧(1930-2007)就在昆明茶馆里听过“茶馆小调”。他回忆说,1949年12月以前,有些茶铺贴上“休谈国事”的条幅,“茶馆小调”也应运而生,但怎能禁止得了大学生和知识价层谈论“国事”和“天下事”。12月以后,青云街茶舍里的条幅不见了,“茶馆小调”也过时了,但畅谈“国事”和“天下事”却另有一种无形的禁忌。
来昆明报考云南大学的赵仲牧,亲历著名的“12•1”运动。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遇刺后,闻一多于7月15日在在云大至公堂作纪念李公朴的演讲,即“最后一次演讲”,赵仲牧当时就在现场:
“李闻事件”给青云街西头的茶客带来一股愤怒激昂的情绪。1948年8月,我是即将毕业的高中生,随同一批大学生搬进会泽楼,行李铺在楼板上,大家席地而睡。最初气氛并不紧张,可以自由出入,白天三三两两走出东大门,逛逛街,或者步入校门外的茶铺,喝杯清茶,小声地谈论时局。
 
青云街以及周边的茶馆,赵仲牧后来总结说,“由于读书人却步,青云街西头的茶舍生意清淡,任其自生自灭。”多年后,他从沈阳回到昆明,这一代茶馆更是少得可怜。即便是零星存在的新茶馆,也早已物是人非。
我这一代和上代的知识分子,历经了无数次的战争:军阀混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大军过江入滇。又历尽了无数次的政治运动:思想改造,反右斗争,“拔白旗”,“反右倾”,“文大革命”……老一代凋零了,1958年刘文典故去,张若名轻生。“文革”中汤鹤逸、叶德均、江逢僧相继谢世,刘尧民挨批斗后因心血管病突发而死,李广田投身于莲花池……校园内和青云街头再也看不见他们的身影了。中学和大学的同班同学,由于“阶级斗争为纲”和历次政治运动,英年早逝者有之,壮年弃世者也有之,尝尽人生坎坷者更是不乏其人。进入九十年代,连我辈也垂垂老矣。青云街的石头路面和西头的茶舍,已不知去向。
近些年来,得益普洱茶的大兴,翠湖周边又多了许多茶馆。我也经常会与友人去那里喝喝茶,看看书,去那些先生曾经走过的地方缅怀一番,那一个时代形成的风范,令人无比向往。
在闻一多老家浠水的闻一多纪念馆周边,有“清泉梵响”、“陆羽茶泉”、“羲之墨沼”、“风顶当空”等浠水八景之中的四景,也算是为这位爱茶人留了想念。
 
参阅文献:
闻一多:《闻一多书信集》
汪曾琪:《闻一多》
赵仲牧:《风雨沧桑青云街》
民国文林《闻一多:在包办婚姻中收获爱情》,2012年1月12日 《新快报》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中国茶 喝茶 普洱 茶叶 饮茶 蹭茶 泡茶 龙井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喝茶的装逼指南
喝茶的装逼指南
绝对不可空腹喝茶
绝对不可空腹喝茶
喝茶尽量避免太杂
喝茶尽量避免太杂
高原民族用盖碗喝茶
高原民族用盖碗喝茶
喝茶之人的各种类型
喝茶之人的各种类型
喝茶平静了我的生活
喝茶平静了我的生活
喝茶膏为何能健康美容呢?
喝茶膏为何能健康美容呢?
如何喝茶才健康呢?
如何喝茶才健康呢?
如何选茶?如何喝茶?
如何选茶?如何喝茶?
5个喝茶坏习惯必须戒
5个喝茶坏习惯必须戒
从茶叶内含物质解析喝茶的降血
从茶叶内含物质解析喝茶的降血
女性在这5个时间段不要喝茶
女性在这5个时间段不要喝茶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