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茶界名人 > 茶人故事 >

徽州茶人小传:詹世鸾

时间:2023-08-17 11:48来源:中国茶多网 作者:佚名浏览:
詹世鸾 (1761~1839),字鸣和,徽州婺源庐坑人。据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詹世鸾资禀雄伟,见义勇为;尤其是佐父理旧业且不负父望。乾嘉年间,徽州茶商跨越千里,南下广州,以经营茶叶(主要是绿茶)贸易为主,他们将茶运入广东售给西方商人,转销外洋(俗称洋庄茶)
普洱茶
詹世鸾 (1761~1839),字鸣和,徽州婺源庐坑人。据清光绪《婺源县志》记载:詹世鸾“资禀雄伟,见义勇为”;尤其是“佐父理旧业”且不负父望……。乾嘉年间,徽州茶商跨越千里,南下广州,以经营茶叶(主要是绿茶)贸易为主,他们将运入广东售给西方商人,转销外洋(俗称洋庄)。其间,有一些商与外商贸易时亦在船上进行,茶价由茶商报出,获利极厚。詹世鸾在广州的茶叶经营也相当成功,他多次运茶至广东,并依附“十三行”中的徽籍行商将茶销给外商,不仅是获利丰盛,也使“万孚”茶号的生意更为发达。
詹世鸾经营“万孚”茶号赚了钱以后,对于穷困乡亲,也是一掷千金,表现了徽商贾而好儒、坚持以儒术饰贾事、诚实守信、以义为先的特色。据《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记载:詹世鸾“壬午贾于粤东,关外遭回禄,茶商窘,不得归,多告贷,鸾慷慨赀助,不下万金。”道光二年(1822)广州发生一场火灾,许多徽商的茶叶化为灰烬,詹世鸾“慷慨赀助,不下万金”。同时,他对同乡会的资助也是大方;全力支持立文社、置祭田、建学宫、修会馆等众益事业。道光四年(1824),詹世鸾和在广州成功经商的俞冠芳、俞德隆、俞玉馨、洪长馨、朱凝芳等16位乡亲一起,创立了同乡互助义会。对此,光绪八年《婺源志》亦有记载:“道光四年(1824)詹世鸾捐银设立‘归原堂’,是年会内捐银二百两赈家乡水灾。”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在广州至少有17位徽州婺源茶商在广州成功站稳了脚跟,并且有经济能力来帮助徽州同乡。而“归原堂”这样的同乡会组织,就是他们在广州这个第二故乡对抗商业风险的自助、互助机构。他们虽然还没到“十三行”行商那样的商人级别,但他们却是为这些“十三行”行商提供茶叶。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徽州茶商的共同特点之一是:致富之后,不忘家乡,不忘做善事。詹世鸾贩卖茶叶发财后,将全家从徽州婺源迁进了广州,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清光绪十年(1884),其孙子詹天佑在他编修的《徽婺庐源詹氏支派世系家谱》中有着详尽的记述;詹世鸾于1816年迁居广州西门外十二甫(并购置了房屋),1820年,为了子孙便于参加本地的科举考试,詹世鸾在十二甫申请入籍,同年获准。当时,西关十二甫就属广州城南海县捕属(捕属是捕厅直接管辖,即广州城区)管辖,故詹世鸾申请入的是南海县籍。詹天佑编修的《家谱》不仅记录了祖上留下的有关徽州茶商的史料,他还将《婺源县志》记载的家族事迹等,也恭恭敬敬地抄录到《家谱》的相关页眉上;同时还抄列了“归原堂”创始人的名单。从记述中可知乾隆至光绪年间,有一批徽州茶商活跃在广东经商,他们当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
詹世鸾去世后,家产分薄,其次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广州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詹家传统的茶叶经营项目已经只有微利可图;到了詹世鸾儿子詹兴洪一代,茶叶生意已趋没落;詹兴洪只能是一边读书,一边种田,以维持家计。然这个普通茶商的家族,却培育了一位杰出的人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 普洱 茶叶 茶商 绿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南涧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以“
南涧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以“
张理珉教授完成“普洱茶人工控
张理珉教授完成“普洱茶人工控
“世界茶人支援景迈芒景古茶园
“世界茶人支援景迈芒景古茶园
由于普洱茶价格上涨茶人理性等
由于普洱茶价格上涨茶人理性等
茶人美
茶人美
心系群众的做茶人
心系群众的做茶人
爱茶人
爱茶人
茶人瞩目话易武
茶人瞩目话易武
普洱景迈茶人岩山永
普洱景迈茶人岩山永
云南普洱茶人都有哪些
云南普洱茶人都有哪些
茶人 大师
茶人 大师
茶人丁海洋
茶人丁海洋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