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说过,“文化是一条从老祖宗那里流来又流向未来的河”,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文化发展中传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如此。
当今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已经是一条泱泱大河了,它汇集了历史上漫长河流和前贤贡献的心血智慧,我们在不断汲取其宝贵营养的同时,也义不容辞地担当着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的历史重任,努力让这条大河更好地流向未来。
茶是什么?
茶是享誉世界的文明象征……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茶文化的角度看,茶并不只是一片树叶,也不只是一种饮料。茶,源于自然,贵乎人文,植根中国,风靡世界,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兼有物质性和精神性(文化性)两大特性,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养性健身五大功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象征,又是东方生命伦理和生态哲学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一个能见度很高的国际化话语体系,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绵延数千年,融于儒释道文化,中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之中,与人类生活相伴随。她起步于物质形态,升华至哲学境界,滋养人的身心,涵养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慰藉人的心灵,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的自我心灵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茶乃万物之精,万品之华,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是进入人精神的通道,是打开人的智慧、健康和幸福之门,是人类仅次于水的健康饮料。
当前,拥有4千多万亩茶园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拥有13亿7千多万人口的中国应是世界第一茶消费大国,多茶类、高品质、富文化、养身心正成为中国茶和茶文化的重要特征,蓬勃发展的中国茶和茶文化日益成为民生产业、绿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健康产业,越来越受到中国茶人和世界茶人的喜爱。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唐宋元明清,自古喝到今”。数千年来,人们以茶为饮,以茶为缘,以茶会友,以茶礼敬。香道、茶道、花道、琴道、书道五韵并蓄,营造了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中华茶文化,在茶香的氤氲之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味、审美意境和价值理念。
此时的茶成了儒家的正气茶、道家的养生茶,僧侣的平安茶,茶人的雅气茶,百姓的生活茶,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寻常百姓的家事,香醇的茶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发挥着茶和天下、健康身心、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茶运连着国运
茶创造了英国,成就了美国,也差一点毁掉了中国
陆海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使茶叶、丝绸和瓷器成为中国在世界中的文明象征。明清时期,中国茶叶对外贸易额占到国家总贸易额的一半左右,有时甚至高达80%左右。那时,明、清皇朝有个以茶制夷的政策,以此来控制外国人和国内的少数民族。
英国人自十六世纪开始饮茶以来,以茶的碱性中和了其肉食食品的酸性,以热水泡茶杀死了生水中的细菌,以女人主持下午茶提升了妇女的地位,喝茶使男人成为绅士,身体的健康保障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劳动力,社会的和谐增强了英国的国力,从此,英国从原来只有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成为了日不落国家。
同时,波士顿的倾茶事件引发了独立战争,成就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英国人的全民喝茶,向中国买茶,使其贸易赤字不堪重负,于是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到中国偷茶,把中国的茶树品种、种植制作技术和技术工人偷到印度生产茶叶;二是卖给中国鸦片,结果打破了中国茶叶的垄断优势,也给中国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鸦片战争失败前后,政府腐败、国力衰败、后来又是战乱不断,经济凋敝,茶和茶文化更是一落千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茶和茶文化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茶园面积开始超过印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茶和茶文化迅猛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气势。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只是茶叶大国,还不是茶业强国,主要表现在: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缺少品牌、标准和价格的话语权;茶产业的低、小、散、弱局面尚未有根本的改观;茶为国饮,健康消费还任重道远;等等。因此,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提出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的奋斗目标。
茶运连着国运。当前,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正处在盛世兴茶的历史机遇期。“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都为此注入了新动力,提供了新机遇,开启了新征程。
中国茶人一定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全球视野望茶,从立足国内看茶,从目标导向观茶,从问题导向探茶,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茶,认真思考和谋划茶文化茶产业科学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大举措——品牌和标准是立茶之两足,科技和文化是强茶之两翼,创新和绿色是强茶之动力、开放和共享是茶和茶文化走进时代、走向世界的法宝。
十三五时期,特别要大力推进“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产交融,跨界拓展,全价利用,充分发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科学推进茶和茶文化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当代茶文化:清、敬、和、美
中华文化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研究中华茶文化一定要同研究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体现传承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既可以从东方生态伦理和生命哲学的角度,也可以从儒释道文化、中医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角度,还可以从人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等多个角度加以科学提炼和概括。
对此,我们的前人和今人包括外国人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论述,其表述茶文化的关键词有:“和、静、廉、洁、清、敬、怡、真、雅、圆、美、礼、健、正、寂、精、行、德、俭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陆羽《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的精神。201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本着传承、弘扬、创新的精神,着力汲取传统精华、融会贯通各家观点,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出“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念。
1.“清”。
一个“清”字,涵盖着“淡”“俭”“廉”“正”“真”“静”等茶文化多种内涵。“清”的特征,首先来源于茶的自然品质。清是与茶叶、茶饮、茶道(艺)相关的清气、清和、清雅的清纯品性。茶生长在山水草木之间、云雾缭绕之境、生态良好之地,聚天地之精华,集山水之灵气,是大自然恩赐于人类的宝物。
“清”是与修养、品德、情操相关的清心、清静、清平的茶道品格。用一杯茶品味人生沉浮,持平常心观大千世界,领悟到从容平淡之心,用清平生活态度观人察事,自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积极的人生。
“清”是与从政为官相关的清正、清白、清廉的政治品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清”乃为政之本,权力本该清纯。“清”是茶文化的基本特征,她既是茶叶特征的自然显现,也与人的基本品质相关联,更是茶与人在道和德的层面的和谐统一。
茶道中把“清”“静”作为达到物我两忘的必由之路,喝茶就是修炼清静平和的心境,营造幽雅清静的环境和空灵静寂的氛围,在世事纷扰中,让人们心宁神静,自省自察,去除烦躁,化解心结,于清思静观之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发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福地洞天。
正如唐代著名诗僧皎然诗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无门禅师在《无门关》中也说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赞美了“平常心即道”的清平生活态度。
拿起、放下是喝茶的基本动作,得到、舍去是人的基本选择,拿起、得到就要敢于担当,专心致志,精行成事;放下、舍去就要坦然面对,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绷紧的神经,放开功名利禄念想,放掉喜怒哀乐的心绪,丢掉不切实际的欲念,把心打开,才是开心、高兴。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俗话说,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清心、清气、清正、从容平淡、善于舍得,自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人生的哲理。
2.“敬”。
“敬”乃是人的诚敬、尊敬、敬畏、敬爱之情。“敬”是人对自然、对规律的敬畏之心,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友好相处、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敬”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敬重、互怀敬意、相敬如宾的友好关系。“客来敬茶”,是中华传统礼法礼俗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礼仪之道。赠茶、敬茶正是睦邻友好情谊的重要载体。
泡茶、饮茶、敬茶、赠茶,既是口舌之需,也是礼节,更是礼仪。“敬”是人所应该具有的敬祖尊老的敬爱之情。当今,敬祖尊老、和睦相亲、长幼有序等生活礼仪更应当发扬光大。
敬德是清廉的本质。“敬”字所体现的是茶之于礼的价值和人行于世的美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只有“德”植根于心,才能保障个人和国家更快的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培育人的“德”“法”的基本问题。中华茶文化尊崇和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中的恭敬、自律、冲和、淡泊等思想要素,是人在与自然相处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资源和人生态度。
茶中的生活,不仅只是物质的享受,更讲究的是对自然、对规律、对历史的敬畏和敬老尊祖爱幼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规矩操守,并在礼俗熏陶中涵育道德修养的行为方式,促使人与人之间以“敬德”为重的友好关系的培育。
唐代刘贞亮称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他把茶作为养生之术和修身之道。做人,首先要修身养性,砥砺脾性,做到正心,心正则行正,心灵端正,人才端正。先成人,再成才;既成人,则成才。
有人说,人生像一辆车,轻车简行,不超载,不超速,就能顺利抵达幸福港湾。幸福就是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是与健康相伴行。人与茶的关系,其实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反映。人类不仅要敬畏自然,更需要在这敬畏之中,建立起与自然友好相处的生态伦理关系。
特别是在当今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关系十分紧张的现实环境中,尤其需要修复甚至重构这种友好关系,在茶意氤氲之中,推崇回归自然,节制欲望、简单生活、诗意栖居等既古老又新生的生活理念,扭转人类背弃自然的身影、阻止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延缓人类匆忙无序的脚步、消减人类贪得无厌的欲念。
3.“和”。
“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的本质,也是茶文化的内核,展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博大包容的胸襟和气派。“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心灵的和谐关系,显现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是自我心灵的宁静和谐,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乐章。
平和,关乎人自身心灵的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和交往的尺度,大都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中来。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不仅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更讲究的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内在秩序。茶讲究奉献和分享,相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多元共生、共容共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一个“人”字,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己的关系,将尊重、包容、平等的理念体现在人际关系之中。茶具有的清和、淡逸的特性,自然地呈现出平和恬淡的神韵,十分适宜于人们对平静和谐的社会环境的追求。茶,清纯淡雅,清新怡人,以茶明伦,兼和天下。
和是中道,和是平衡,和是适宜,和是恰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而茶在采制、泡饮到品饮的整个茶事过程中,无不体现“和”的理念。如煮茶就是金木水火土之间的不同之和
“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是泡茶时的中庸之美;“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深意表浓情”是待客时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茶中英”,是饮茶时的谦和之态;“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是品茗环境的俭行之德。由此,显现和诚处事,和气待人,和谐社会,和平发展的意境。
茶可以养“爱心”,以致“仁者爱人”;可以养“德心”,以致“精行俭德”;可以养“静心”,以使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养“苦心”,苦其心志,苦尽甘来;可以养“凡心”,唯是平常心,方可清心境;可以养“放心”,放下繁忙的工作,放松绷紧的神经,放开功名利禄的念想,放掉喜怒哀乐的心绪;可以养“专心”,专心致志,用心体会,充满恭敬,饱含感恩;可以养“和心”,和谐中庸。
八心安宁,人自和静,便能感悟人生、领悟真谛、提升觉悟,看世界碧海蓝天,山清水秀,风和日丽,月明星朗,以臻于修炼身心、净化自我、圆满道德、心灵和谐之境。自心和方能和人,己和人和则天下和。心灵是田地,欲念是种子,每个人的精神健康了,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清朗起来。
茶文化本质上就是和谐文化。茶总是清纯淡雅,清新怡人,有君子之风、和谐之韵,具有平和心境之效,是抚慰心灵的良方,故而儒以养廉,佛以参禅,道以修真,民以持家,饮以养生,由此达到和诚,和气,和谐,茶和天下之境界。
4.“美”。
“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愿景,是天地人茶水情在“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哲学境界上的共同升华。中国人总以洁净为美,如蓝天如洗,一泓清泉,空气洁净,冰清玉洁、洁身自好等。“美”是纯美茶叶和精美茶园的观赏之美。
茶叶素有“东方美人”之称,其纯净光洁之形、水中蹁跹之姿、鹅黄嫩绿之色,颇具“盈盈十五,娟娟二八”之少女的清雅之态。茶与水在纯净的色调对比中,析分出丰富的层次,浓淡浅深之间,深蕴着内在的生命活力,洋溢着青春年少的美丽。
而汤色的丰富多彩,更是呈现出翠绿、杏黄、杏红、橙黄、中国红、琥珀色、干红等原生态的、丰富的艳丽层次,令人由衷而起“名茶如美色,未饮已倾城”“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叹,因而引得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咏、挥毫,赞赏茶叶的至纯至美,韵味之美和大美之美。
茶为南方之嘉木,或灌木丛生,或乔木傲立,连接成漫山遍野的苍翠茶园。茶园,是红脉绿韵的风景线,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是返璞归真的绝妙地。她吐故纳新,净化空气;固土纳水,涵养大地;四季常绿,赏心悦目。既是生态的结晶、自然的内涵,也是美化大地的使者,更是环境、生态美好的象征。
茶韵之美更是茶道中的佳境,是精神层面上的无限风光,更是茶饮品味的绵长氤氲对精神浸润、体现茶客的修养和修炼之功。
卢仝的《七碗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其意境何其美妙。
“美”,更是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大美之境,尤其可贵的是茶叶的奉献之美给人生的启迪之美。茶叶在其生命最为华美的时候,被采摘离开了生命之树(母),历经了诸多磨难,如制作时的炒、烘、揉、搓、捻、压等,以至发酵成为好茶,冲泡时来到了精致的茶具之中,与清新的知音之水共舞,舒展峨眉,散发出淡雅的气息,靓丽可口的汤色。
那是一种历经磨难而迸发出来的悲壮之美,是一种知遇清新之水自由舞蹈而生发出的相知之美,又是一种为了将一生凝聚的精华尽情奉献的大气之美,更是一种梦想与现实融为一体的圆融之美。正所谓“生在山水云雾间,历经磨难终成仙;遇得知音共舞蹈,终身精华展大美”。人生的意义何尝不是如此呢?
茶,本草木中人,在山水之间,山野之中,放平和之心,为平凡之人,便坦然豁达,心存高远。清、敬、和、美,清为本,敬为上,和为核,美为境,融会贯通,品味人生,道德日全,茶和天下。
匠心演茶 弘扬茶为国饮
惟精惟一演好茶,极致发挥茶文化
茶馆,是城市的客厅,乡愁的记忆,文化的舞台,茶人的家。茶馆,一头连着茶园和茶品生产,一头连着茶品消费市场,既是茶叶品牌和茶文化展示、交流、宣传、推介和消费的重要窗口,还是传播弘扬文化、增进人际交往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媒介载体,更是促进和带动旅游、休闲、养生、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桥梁纽带,更是弘扬“茶为国饮,健康消费”的重要平台。
无论是传统茶馆、时尚茶馆、休闲茶馆,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在共同展示着多元、特色、民族(俗)的中国气派。
茶艺师集演茶、弘道、和人于一身,是茶为国饮的友好使者,是茶文化的弘扬创新者,是茶品牌的促进者,责任重大。
到一个地方,有好茶喝,有一个喝茶的好去处,能听到一个茶文化的故事,能欣赏到赏心悦目的茶道表演,把一片茶叶,匠心独俱运,舞得风生水起,撑起精彩的人生舞台,把中华茶文化传承创新,发挥到极致,散发出持久的芬芳,彰显出万紫千红的春天,营造出一片独具中国风味的新天地,使喝茶真正成为雅俗共赏的举国之饮、大众之乐,人民之福。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于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说道,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又在第二天伦敦金融城市长举行的宴会上讲到,中国是茶的故乡,英国则将下午茶文化发挥到极致。
2014年4月1日,习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巧用“茶酒论”论述中欧关系时论道:“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
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习主席巧妙运用中国茶和茶文化,对外协和万邦,茶和天下,对内清明政治,治国理政,是中国茶人学习的榜样。
中国茶艺、韩国茶礼、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等,既是演茶的技巧,也是茶文化的制度化,以其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营造多元、特色、宜人的茶空间,给人以赏心悦目、养性修身的享受,得到富有人生哲理的茶文化熏陶。演茶需要独具匠心。
匠心就是爱心、德心、静心、专心和苦心的总和,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追求极致,彰显特色,博得茶人的认知和美誉。
中国自古就是匠人之国,茶圣陆羽,药圣孙思邈,水圣大禹,木匠祖师爷鲁班,戏剧大师梅兰芳等等,就是中国工匠的代表,无不闪烁着匠心之花。工匠精神,重在精神,精益求精;重在品质,以质取胜;重在创新,坚守价值。日本里千家茶道大掌门千玄室自称第十五代大工匠,以一碗茶里见友爱,一碗茶里见和平的茶道文化,走遍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天在座的都是中国茶艺师的老师,更应当发扬匠心精神,率先垂范,传承创新,别具匠心演好茶,极致发挥茶文化,致力茶为国饮,不断提升匠心演茶水平,为中国茶和茶文化走进时代,走向世界作出不懈努力,为复兴中华茶文化、振兴中国茶产业、再创茶业强国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为在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届茶艺师师资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