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位传奇女茶人,曾由金庸的梦中情人夏梦扮演过,她的名字叫董小宛,是明末清初的名妓。在电影《董小宛》中,夏梦娇美不失英气的扮相,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那么,董小宛到底是位怎样的美人呢?
“独坐枫林下,云峰映落辉。松径丹霞染,幽壑白云归。”这首恬淡宁静的小诗,笔法老道,超然淡远,似出于出世老人之手,但其实却是小宛写的。
小宛名震秦淮,位列“金陵八艳”之一,她那千娇百媚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绅商贾的明争暗斗。只是她不恋繁华,盛名之时委身辟疆为妾。此后她洗净铅华,与辟疆甘苦与共,最终因辛劳过度而猝死。
辟疆作《影梅庵忆语》哭之,冒家上下更是悲戚不止。这位奇女子,在秦淮,名满天下;在冒家,贤惠理事。无论是怎样的生活,她都能泰然处之,这与她早年的经历分不开。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的“董家绣庄”。董家是苏绣世家,到了小宛父亲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苏绣虽是刺绣,可十分接近绘画艺术,所以董家还颇有几分书香气息。
小宛的母亲姓白,是一个老秀才的独生女儿。老秀才平生不得志,只好把满腹经纶传给女儿。白氏为董家生了个千金,取名白,号青莲。小闺女俊秀机灵,父母视如至宝,悉心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一心想调教出一个才德具全的姑娘。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白十三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伤心过度的母亲,将绣庄交给伙计照料,自己则带着董白幽居。后来战乱,董白母亲想将绣庄变卖,充作银两躲避战乱时,才发现绣庄早就被伙计贪了,不仅没有银两,还借了许多外债。董白的母亲气急攻心,终究还是病倒了。
当时的董白年仅十五岁,只是个闺阁女儿,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从云端跌入污泥。沉重的债务,母亲的病痛全都压在她的身上。债务可以暂时不管,但是母亲的病却急需银两。情急之下,董白答应别人的引荐,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从此后,世间再无董白,只有董小宛。
小宛天性淡泊,经历过人世的变故,她更愿寄情于山水之间,不喜夜夜狂欢的喧闹。她喜素衣,偏好清淡的饮食。《清稗类钞》记载,董美人每餐就用一壶温茶水,淘一下煮熟的米饭,然后放几根水菜,几粒香豆豉。基本上天天如此。俗谚“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不过茶泡饭”,董小宛就是该理念的最早倡导者。
与此同时,品饮艺术也发生划时代的变化。宋元时期"全民皆斗"的斗茶之风消失。碾末而饮的繁复之法,变成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开启千古清饮之源。
明代文人将“清”视为最高的审美境界,甚至把“清”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将这一“清”字引用到生活中,便有了清供、清玩、清赏、清饮等艺术化的生活。茶事活动中,文人对茶、水、火、炭都讲究。他们选择志趣相投的伴侣,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从而开创了具有“清雅”风尚的“文士茶”局面。
“文士茶”也称为“雅士茶”,是中国文人寄情于茶,舒放性灵的修身养性方式。明代后期“文士茶”别有特色,尤以“吴中四杰”——文徽明、唐伯虎、祝枝山和徐祯卿倡导的茶艺最为典型。这四人精通琴棋书画,常以茶相会,因此更加强调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氛围的营造,所到之处或依山傍水,或清风明月,或雪落红梅,都只为寻找内心深处的佳境。
饮茶在文人看来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唯有“清”,才能雅。“清”的内涵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境清,心清,和神清。境清指的是品茶的环境。这种环境当推泉石松林、窗明几净。心清指的是品茶时的心境,排除世间的杂念、烦恼,求得内心的清静。神清则需在精神上,达到超越的境界。所谓“清心神而出尘表”,这也是“清”字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茶文化正和小宛心意,所以她终身都不曾离开茶。只是小宛委身风尘,爱高洁而不能得,委实无奈。幸好,她遇到公子冒辟疆,从此远离是非地,终于过上她想要的生活。
"一从复社喜知名,梦绕肠回欲识荆。花前醉晤盟连理,劫后余生了夙因。"
这或许便是小宛前期人生的注脚吧。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