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原名郑燮,字克柔,自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自小颖悟,资质过人,父亲郑之本是位私塾老师,郑板桥自小接受父亲启蒙。康熙五十年十九岁的郑板桥参加县考试,考中了秀才。然而秀才在那个时候只是读书人最起码的头衔,只能够在地方上风光,对实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帮助。于是,在雍正十年,全国各省举行乡试的时候,原本无意仕途的郑板桥,迫于生活窘困,于是,不得不以不惑之年参加乡试,结果一试中举。
郑板桥与茶联
楹联,又称对联,相传最早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宋代时遂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或交际之用。自唐至宋,饮茶兴盛,与茶有关的楹联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凡是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
茶联的出现不迟于宋代,但目前有记载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板桥)为最。
郑燮能诗、擅画、又懂茶趣,擅品茶,传世的茶联或者在联中咏及的茶事颇多。他考举人前,在镇江焦山别峰庵读书,几次作联咏茶,如其中两副茶联分别写道:“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青山美景,名茶好水,令人难以忘怀,又都堪入联。
郑燮平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表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许多贴近普通大众的茶馆都可以见到郑板桥的楹联匾额。楹联有述说名士、高僧品茶鉴水的:“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在《题真州(今江苏仪征市)江上茶肆》中他又写道:“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曾自我表白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所以他的联语常爱用方言俚语,使“小儿顺口好读”。他在家乡写过不少这样的对联,其中一副是:“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这种粗茶、菜根的生活,反映的是普遍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看来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又有一副写道:“青盐白菜籼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把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写得生动亲切,则正是他的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喝茶
在民间有一则关于郑板桥喝茶的趣事,充分反映了郑板桥的性格特点。传闻,有一天,清代著名的画家郑板桥来到集市上的一家茶馆准备喝茶。
老板一瞥,看见来客是个普通的小老头,就随随便便地说了一声"坐"算是招呼吧,然后转头又对伙计叫了声"茶"就算让伙计上茶了事。这郑板桥也只是自己在那坐着饮茶欣赏店里的几副字画。然后老板见板桥在欣赏字画,心里估计这小老头一定是个文化人。于是就改口对板桥说"请坐",而后扭头对司茶的伙计叫了声"泡茶"。过了一会儿,店里有认识郑板桥的人见是板桥,就高声喊到:板桥先生,板桥先生!老板这下才知道这个看上去普通的小老头就是鼎鼎有名的郑板桥。于是立马迎上前去,不停地对郑板桥说:请上坐!请上坐!又扯着嗓子叫伙计说:泡好茶!泡好茶!郑板桥也毫不客气,领了老板的情,坐了上座,饮了好茶。等到板桥临走时,老板拿出纸笔,想请郑板桥留下墨宝。郑板桥也是一口答应,提笔为老板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座
茶泡茶泡好茶
郑板桥喝茶所写这副独特的对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店老板对"穷人"的鄙视,还有对有身份的人的势利趋附。这也同时从侧面反映了无知,落后会受到鄙视的客观事实,同时鞭策大家,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做别人眼中有身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