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到如今,武夷山茶业有三次飞跃发展期。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事紧张,1938年10月福建省茶业改良场由地处沿海的福安迁到武夷山,由著名的茶学专家张天福先生任场长。1940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在武夷山创办示范茶厂,由张天福先生任厂长。1942年示范茶厂改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后来被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任所长。研究所设备虽然因陋就简,但却人才济济,蒋芸生、叶元鼎、叶作舟、汤成、王泽农、朱刚夫、钱梁、刘河洲、庄任等一大批茶学专家、农学专家汇聚在武夷山,在1942~1945年3年时间里,他们开展了茶叶的栽培、制造、化验、推广等四项科研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武夷山茶叶生产的发展。
第二次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把发展茶叶生产列为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组织陈德华、姚月明等茶叶科研人员实施名从开发项目,其中武夷肉桂茶基地开发项目荣膺全国“七五"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1984年在国家商业部于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困名茶鉴评会上,肉桂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后,肉桂又连续六年(1988一1993年)在全国乌龙茶类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1984年,崇安县委组织任命陈德华先生为县茶科所所长,在陈德华的主持下,大红袍无性繁育的科研项目和商品化生产大红袍的试验均取得成功。从此武夷岩茶生产形成了以大红袍为代表,大红袍、肉桂、水仙三大当家品种三足鼎立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