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资讯 >

离太阳最近的茶香

时间:2018-07-11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文成公主入藏 带来离太阳近来的茶香、雪域高原上的第一缕茶香 公元641年,一位16岁的汉族女子脱离唐都长安,踏上了前往雪域高原的路途,她将要去的地方,是在今天的大家看来都很遥远和神秘的拉萨,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进藏之路,她和她的队伍整整走了三年。这位女子即是文
  文成公主入藏 带来离太阳近来的、雪域高原上的第一缕茶香
 
  公元641年,一位16岁的汉族女子脱离唐都长安,踏上了前往雪域高原的路途,她将要去的地方,是在今天的大家看来都很遥远和神秘的拉萨,这条漫长而艰苦的进藏之路,她和她的队伍整整走了三年。这位女子即是文成公主,应其时吐蕃王国使者的求婚,唐太宗将她许配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王朝派出以江夏王李道宗为首的护卫队护送文成公主进藏,随着这位信佛的女子脱离故土千里迢迢来到西藏的,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和唐代很多的科学文明技术。
 
  有前史学家以为,正是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风雪高原的文成公主带来了中土的茶叶并推行了唐王朝的喝茶方法,让雪域高原上的大家逐渐形成喝茶的习惯,并慢慢普及开来。但亦有学者反对这一说法。
 
  唐代的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写到过一篇和茶叶有关的藏地故事:吐蕃王朝日渐强大后,曾侵入邻居各国,兵马到达中原王朝的边州,获得茶叶之类的饮料,运回吐蕃本土。但是其时的吐蕃人还不晓得此物的称谓,也不知其用途。有一次,一个叫常鲁公的大臣,出使吐蕃,烹茶于帐子之中,吐蕃赞普甚觉奇怪,便问:“这是何物?”常鲁公答道:“此物乃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听后恍然大悟,点头说:“我也有此物!”便命人拿出七、八种茶来,摆在常鲁公面前,—一指过:“此乃寿州的,这是舒州的,靳门的,那是昌明的……”
 
  这段前史上著名的对话发生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从对话中不难看出,其时的吐蕃已有很多种茶叶,只是藏人尚不晓得它的姓名,也不晓得如何使用它。而这时的文成公主早已进藏多年,如果说她已经带来了茶叶以及茶叶的饮用方法,那么吐蕃赞普不可能有此一问。
 
  前史的本相也许只有留给前史了,不过,从前史的吉光片羽中,咱们能够解读出另外一些信息。
 
  西藏学者赤烈曲扎在《西藏风土志》中记载:大约在公元3到4世纪,吐蕃居民喝的并不是茶,而是一种用树皮熬成的水。这种“茶水”虽然没有茶叶的幽香,但胜于开水。也许这即是高原上最早的“茶”。
 
  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带来的唐朝先进文明技术和物资的援助,吐蕃其时的生产事业飞速发展起来,以牧业为主的藏族人主要的食品是肉、奶、油,而茶叶以其“通利”、“疏滞腻”的药用价值,迅速得到了藏族公民的喜爱,藏区对茶叶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土的茶叶开始很多进入西藏,汉族公民开始用茶叶和藏族公民交换马匹和土产。这即是前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而这些把输入藏族区域的茶叶,被大家称之为“边茶”、“藏茶”、“边销茶”。
 
  从“茶马互市”到“边茶交易”
 
  北宋年间,由于少数民族契丹和西夏的日益强大,而西夏更是频繁地侵扰北宋,北宋政府积贫积弱,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其时的统治者宋神宗在改革派王安石的支持下,决断地重用王韶为镇洮军节度史,履行削蕃战略,以斩断西夏右臂。王韶不负朝望,率兵克复了熙河等州,让宋境向西部拓展了二千余里,取得了宋朝立国后开辟边境的最大胜利。
 
  王韶克复熙河后,看见吐蕃人赶着大群马匹,到边州交换茶叶,而且茶叶还供不应求,他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意识到吐蕃人很多的战马能够作为北宋王朝的战略资源,于是他向皇上献策,主张以茶换马,这个主张很快被采纳。宋神宗乃至在1074年专门下诏设立“茶马司”,这一机构的主要功能即是管理边茶换马事业。
 
  其时最受吐蕃等民族所喜爱的是四川茶叶,特别是名山茶。针对这一点,朝廷乃至专门规定,名山茶只能用来与吐蕃人换马。为了确保茶马交易的正常发展,宋王朝还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办法和办法,例如在管理上设立专门机构买茶司、买马司、茶马司、盐茶司、都大茶马司等;采纳招马、降低茶价和进步马价等优惠政策;在制度上实行官营茶叶专买专卖的榷茶制。四川变成其时最大的茶马市场。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统一我国后,将西藏也纳入了我国版图中。由于元朝的统治者蒙古族本身即是游牧民族,对战马的需求也没有宋朝那么大,所以元朝对汉藏茶马交易管理开始有所松弛。后来,更是发生了几起由于政府统购的茶叶在藏羌区域售价太高,引起当地少数民族不满的事情,政府索性停止了统购统销,听任民间自由买卖。
 
  而在明朝时,“茶马互市”现象空前繁荣。一方面,明朝统治者对茶政非常重视,以为茶法和马政都是“军国要政”,乃至推行一种“金牌信符”制度来确保茶马交易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明朝其时对外战争频繁,很多的战争带来了更多的战马需求,特别是明神宗时期,荣马司的年易额竟然达到四万多匹。
 
  不过,咱们细心梳理前史的痕迹,却能够发现:明王朝并非真的需求这么多战马来维持战争的需求。朱元璋的一个御史刘良卿其时曾给朱元璋献策说:“番人以茶为命”,“应严法以禁之”。另外一个御史杨一清则赤裸裸地道出了明王朝重视茶马互市的本相:“戎人得茶,不能为害,我国得马,足为我利。且金城以西绵亘数千里,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之远夷皆臣民,不敢变节,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实贤于数万甲兵矣,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
 
  这番话表明:明王朝以茶易马的主要目的,并非如宋朝一样备马以战,而是借以实现对各少数民族的有效操控,达到“以茶奴番”的政治目的。这种以茶治边的民族政策,长期以来是富了当地统治阶级,却使广大劳动公民受到比西藏封建农奴制更为残酷的剥削和统治。
 
  公元1661年,清世祖批准达赖喇嘛的请求,在云南永胜县开设茶马互市市场,但此时的茶马互市由于各种原因时常中断,已是强弩之末。到了乾隆年间,茶马互市制度退出前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与茶马互市有相同意义的边茶交易制度。
 
  边茶交易彻底改变了曾经由政府操控的情况,变官营为商营。除了茶叶以外,其他藏族公民需求的生产、生活资料也进入了市场,而藏区的交换产品除了马以外,还多了皮革、药材、黄金等一系列产品。其时的四川由于边茶交易的迅速发展而变成了整个川藏商贸的中心,而且在藏区也出现了不少像打箭炉、松潘这样的商贸集市地,除了开始的以物易物,货币也开始出现在边茶交易中,乃至出现了“茶票”。
 
  从唐代的“茶马互市”到宋代的“榷茶制”,到“金牌信符”制和“引岸”制,再到明代的“贡马赐茶”制,及至清乾隆以后取“茶马互市”而代之的“边茶交易”制度,“茶马互市”的基本形式和交易范围经过了不断地演变和扩大,川藏茶马古道所形成的“茶马互市”文明自成体系,变成一道引人注目的文明景观。撇开封建统治者狭隘而残酷的民族政策不谈,茶马互市关系,从唐代到清朝、民国以来,一向盛行不衰。这一前史事实,既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经济关系、文明生活关系非常亲密的重要表现,又反映出一种政治上的一统关系。
 
  事实上,无论是唐代开始的茶马交易期间,还是后来的边茶交易期间,前史上内地与西藏交易全过程,始终没有脱离茶,茶始终发挥着中心的作用。
 
  英国殖民者的茶叶野心
 
  18世纪中叶,在海外探险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发现了茶叶在藏族公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妄图利用茶叶来堵截西藏和内地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而此时,英国在印度最大的殖民机构——东印度公司所派出的商业间谍也盗取到了我国的优良茶树种类并学到了我国的制茶技术,开始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很多种植和制茶。每一次海外殖民行为都能获得极大利益的英国在1888年到1904年接连多次武装侵藏,殖民者们更是妄图利用茶叶来操控西藏的经济,并将西藏从我国分裂出去。东印度公司还在亚东开埠互易商货,印度的茶叶开始源源不断地倾销西藏,这不仅严重冲击了汉藏边茶交易,对四川的茶叶生产也造成威胁,并造成西藏土特畜产品的很多外流。
 
  英印茶叶在西藏倾销的情况和殖民者们的野心,受到了西藏各界的反对和抵制。十三世达赖喇嘛就曾经在给朝廷的信中专门提及此事,以为会妨碍到藏区的政治、经济、民生等诸多方面,应该制止英国人销售印度茶。而且,藏族公民喜欢饮内地的茶,以为印茶性热苦涩,不解油去腻。因此,他们宁愿舍近求远,到雅安、西宁等地驮回茶叶,也不愿买侵略者经营的茶叶
 
  1906年4月29日,新任驻藏帮办大臣张荫棠抵达拉萨。这位刚参与了和英方就所谓《拉萨条约》的修改疑问进行谈判的大臣有着多年出使外国的经历,尝够了弱国外交的苦痛。他清楚地看穿了英国图谋西藏的妄图,极力主张迅速整顿藏政,保护主权。向清廷提出《请速整顿藏政回收政权》的主张,受到重视,被破格提升为第一位担任驻藏大臣的汉族官员。张荫棠一方面从外交上周旋,使印茶入藏无法取得合法手续,另一方面,他试图用对印茶课以重税的方法来保证四川茶叶的利益。此外,他还提倡在藏区试种茶树,就地发展茶叶生产。
 
  除了茶业方面的行动,张荫棠还效法欧美资产阶级变法图强,向清廷提出治藏建设十九条及西藏地方善后疑问二十四款,即所谓“新政”,这一系列改革办法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当年没有成功,但他提出的发展工商事业、开发矿藏、便利交通、发展教学等主张,对西藏后来的发展和建设大有裨益。藏人为了留念他,将他当年种过的一种花取名为“张大人花”,由此可看出藏族公民对他的称赞和敬仰。
 
  除了川茶以外,在抵挡印茶的经济侵略上,滇茶的作用也不小,乃至能够说,滇茶在必定程度上阻止了英帝国主义对西藏进行经济侵略的脚步。辛亥革命后,印茶很多侵销西藏,川茶在西藏的市场日渐缩小。在政治上,康藏数度发生纠纷,使传统的康藏交易受到阻碍,这一时期,西藏区域的川茶紧俏,广大藏族公民不愿饮用“有机油味”的印茶,而滇茶则很多经过滇藏山道和滇缅道等运至西藏,压制了印茶在西藏的影响。在那个茶贵如银的年代,各族公民的运茶马帮,走荒山,爬野岭,在川、青、滇、藏险道上的民间往来,从未断过。顽强不息,斗争不止。
 
  辛肉之食,非茶不消;青棵之热,非茶不解
 
  藏族有句谚语,叫:“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还有句谚语叫“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从藏族很多和茶有关的谚语能够看出,藏族公民和茶的关系是多么密切。茶叶在藏区是跟哈达一样珍贵的礼品。尤其是在藏族公民的婚礼上,亲朋好友最为普遍的馈赠即是哈达和茶叶,而逢有严重节日庆典,举行赛马、摔交等比赛时,茶叶也往往是作为优胜者的奖品。
 
  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公民平常的主食是糌粑,咱们晓得,糌粑粉非常干燥,这就需求茶水来帮助咀嚼和吞咽;前面提到过,以牧业为主的藏族人主要的食品是肉、奶、油,这些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消化更是离不开茶叶中的茶碱,由于茶碱有着溶解脂肪、消食化腻的作用;除了这些,长期生活在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高原居民也极其需求茶中所富含的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
 
  藏族公民喝茶清茶酥油茶、奶茶、面茶、甜茶、油茶等好几种方法,这其中,酥油茶是最受人欢迎的。奶茶则在夏秋季节的半农半牧区和纯牧区最为流行。甜茶开始据说是从印度和尼泊尔传来,如今也成了藏族公民喜好的饮料,但不论哪种茶,藏族公民都喜欢热饮,特别是带油的酥油茶和面茶。所以藏族家庭中,火盆或灶塘内总常备灰火,并将茶罐置于灰火上,以保持茶温,随时饮用方便。
 
  清茶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类,熬制方法比较简单。藏族公民通常先在锅内掺入适量的冷水,然后放入茶叶,待水沸腾,掺入少许冷水,继续熬煮,如此数次后,一锅茶汤熬得浓浓,茶香溢出放入盐巴即可。
 
  酥油茶是藏族最有名的茶。众所周知,油是不溶于水的,但藏族公民即是发明了这种将水、油融为一体的茶。制造酥油茶的茶桶通常都很讲究,需求特制,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清茶、酥油和盐。制造时,先将酥油和盐放入专门制造酥油茶的茶桶内,掺入小半桶热清茶,用木制带柄的活塞( 藏语称“甲洛”) 上下反复用力提按,将酥油、盐、茶搅合均匀,变成粉乳色液体。过去藏区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酥油茶里酥油的多少就表现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而现在,藏族公民生活水平进步了,有的人制造酥油茶原料还加上核桃仁、奶粉、芝麻酱等东西,这样做出来的酥油茶更为浓香可口。
 
  奶茶制造通常为两种。一种是事先将茶叶捣成细细的粉末,放入锅中与水同熬煮,待茶色、茶味熬出后,放入适量鲜奶和盐,搅匀后即成。而另一种是用熬好的清茶,用茶罐茶壶盛装,再放入适量鲜奶和盐,摇动茶罐茶壶,待奶、茶、盐均匀后,就成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捧在手中,仿佛整个高原温暖的阳光都照耀在了身上。
 
  茶叶开始是不是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这个疑问对于今天的咱们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高原茶文明,就像文成公主留下的大日如来佛像一样,成了藏汉两族公民无价的财富,将永久流传下去。咱们不妨大胆猜想:一段唐代的姻缘,让一千多年后的整个高原大地上都弥漫着茶香……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茶马古道  边销茶  酥油茶  喝茶  茶树  原料  茶叶  茶罐  藏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离离暑云散 袅袅茶香起
离离暑云散 袅袅茶香起
用茶香静心把心清明
用茶香静心把心清明
茶香似春风
茶香似春风
普洱茶香型介绍
普洱茶香型介绍
首批8家“茶香人家”民宿新鲜
首批8家“茶香人家”民宿新鲜
岩茶的茶香
岩茶的茶香
品普洱茶茶香的六个最佳时机
品普洱茶茶香的六个最佳时机
东莞茶博会在茶香氤氲中完满结
东莞茶博会在茶香氤氲中完满结
做一个举手投足都透着茶香的人
做一个举手投足都透着茶香的人
茶香之美:茶叶香气的九种类型
茶香之美:茶叶香气的九种类型
品鉴犍为茉莉茶 让花香在茶香
品鉴犍为茉莉茶 让花香在茶香
黯然回首花尽处 一抹茶香红颜
黯然回首花尽处 一抹茶香红颜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