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好喝,茶友它们更看重的还有它的天然生态。
2017年9月,科普作家方舟子一篇《喝茶能防癌还是致癌》的文章引发争议,文中写道,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叫黄曲霉的毒素,人们喝了会致癌。云南省普洱茶协会请专家进行论证后,声明方舟子所言不实,拟委托盈科律师事务所代表全省茶农对方舟子提起诉讼。
后来,这起风波不了了之,一度声誉受损的普洱茶在市场上又重新紧俏起来。正如历史上的普洱茶,随着明清时期茶马古道的兴起而兴起,又随清末民初列强入侵而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搭经济发展的快车又再次焕发生机。及至今天,普洱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法律保护普洱茶产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也是西南边陲脱贫致富的一条通途。
生态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
因为价值不菲,这些野生茶树引人觊觎,刘文隆、刘文伟(化名)兄弟便是其中之一。刘文隆和弟弟刘文伟是千家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农民,平时除了务农,还经常到千家寨山上拾点菌子,卖钱贴补家用。
一日,刘文隆两人拾菌子走到一处叫“李国明种地处”的地方,发现林子里有挖过树的痕迹,地上还遗留了一把锄头。刘文隆再观察,发现附近有大量野茶树,看来有人在盗挖野茶树。两人决定“借鸡生蛋”,便一人挖了10株野茶树,移栽到位于“大窝坨”的自己家农地里。
后来,刘文隆两人种植了一段时间后,越发觉得不安,便向当地森林公安机关自首,交代了自己盗挖野茶树的事情。经镇沅县检察院提起公诉,两人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案件判决后,被盗挖的野茶树又重新移栽回了原处。
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也发生着破坏古茶园的事件。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景迈山古茶园内)不知何时流传起村里要建设古茶园景区的消息,一些茶农争先恐后,想要“占一块好地方”,便擅自在村附近的国有公益林里圈地盖房。茶农们刚挖好地基,就被巡查的森林公安发现了,并当即制止了这种私搭乱建、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行为。可惜的是,一些古茶树已经被破坏。
在本案后续的恢复工作中,因为进展缓慢,澜沧县检察院还提起7起公益诉讼,督促澜沧县森林公安局依法履职,目前毁坏的林地已经取得阶段性恢复,据澜沧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孔召平透露,这些林地要恢复到毁坏前的生态,还需要3至5年。
对于依托大山、受山水滋养的普洱茶来说,涉林犯罪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是致命的。“澜沧县的森林面积非常大,执法难度较高,我们几乎每日都在山上巡查,一天最多可以发现十余起涉林案件。我们听取了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确实在督促森林修复方面有所遗漏,为了野生茶树和古茶树,我们会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孔召平告诉《方圆》记者。
“一方面是打击破坏普洱茶生态环境的犯罪。2013年以来,普洱市检察院查处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盗伐滥伐林木等犯罪1121起1407人。开展立案监督,督促行政执法机关及时移送涉嫌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200件,监督公安机关及时立案284件。依法抗诉7件。另一方面推进了公益诉讼工作。从2015年启动公益诉讼试点起,普洱市检察机关办理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040件。”普洱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建波介绍,与普洱茶有关的案件在这些案件中占很大比例,“到处都是茶山、茶树,随便砍一片树林就有好多野生茶树或者古茶树。”
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在景迈山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茶农南康拥有一片祖传的茶地,种植着大量的古茶树,还经营着一家依山傍水的客栈,客人来时,他会给他们沏最传统的景迈山烤茶来喝。南康告诉记者,目前的普洱茶古茶树直接面临着三种伤害:除去对古茶树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茶农的过度采摘、茶园管理不当。
古茶树和普通的台地茶不一样,古茶树喜欢散射光,主根发达且须根少,每年最多采两季:春茶和秋茶。有些茶农随意破坏古茶树的生长环境,比如砍掉古茶树旁边的遮阴大树(造成阳光直射)、在表层土壤施肥灌溉(会烧坏根须)等丰产措施,都会导致古茶树的毁坏甚至死亡。
南康告诉记者,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古树茶在普洱茶中属于品质较高的,因此价格高涨。受利益驱使,部分茶农在维护古茶树时,会因为对产量的追求,采取不适合的方法。在采摘古树茶时,也不是一芽几叶的“留叶采”,而是直接把发出的芽叶全掰下来。甚至以前不采的夏茶如今也采摘,茶树得不到休养生息。
“我的茶树都是天然的,对于茶叶来说,最天然的就是最好的。但有的茶农会使用‘黏虫板’、性诱杀这样的生物防治技术来管理茶园,虽然短期内茶叶产量上去了,实际上却打破了茶园的生态平衡。”南康表示,对部分茶农舍本逐末的种茶方式非常不认同。
3月31日,在昆明市召开的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作为因普洱茶而更名的城市,在云南西部诸多盛产茶叶的县市中,普洱市是相对较晚出台与茶相关的地方保护条例的。在普洱市之前,西双版纳州、临沧市等地已出台了相关条例。
两年前,2016年7月,根据新出台的《立法法》,云南省确定了普洱、楚雄等8个州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从这年8月起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普洱市经过调研、起草、论证,最终在2018年出台《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于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普洱市茶产业从面积和产量上看都是全省第一。我们拥有茶园面积300多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65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8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茶农有1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2017年,全市茶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以上。”普洱市茶叶与咖啡产业局副局长张天梅告诉记者,普洱茶产业是普洱市最为重要的产业,关系着上百万人的生计,地方性保护条例的出台,有利于保护众多的茶农和他们从事的茶产业。
《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第16条明确,在古茶树资源保护范围内,一些不利于古茶树的种植方法是被禁止的,比如擅自采伐、损毁、移植古茶树或者其他林木、植被;擅自取土、采矿、采石、采砂,爆破、钻探、挖掘,开垦、烧荒;施用有害于古茶树生长或者品质的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种植对古茶树生长或者品质有不良影响的植物,等等。违反这些规定,将由林业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条例还规定,在开发和利用古茶树资源时,必须符合古茶树资源保护专项计划。比如,利用古茶树资源开发旅游景区、景点,确定旅游线路,旅游行政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听取林业行政部门的意见,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并根据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资源利用强度和游客人数。
普洱茶的“身份证”
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了对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请,以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保护范围为准,包括昆明市、楚雄州、普洱市、临沧市等11个州市。普洱位列其中,但并非独占普洱茶。对拥有大量古茶树的普洱茶农来说,这个范围有些太大了。“仅景迈山一处,就是国内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栽培型古茶林。别提还有千家寨、无量山这些著名的茶山。”南康认为,地理标志产品确定的范围过大,带来的问题是普洱茶市场被搅乱,茶的品质被拉低,“我见过100元一饼的冰岛茶,还有一些拿台地茶充古树茶的,普洱茶市场太乱了。”
有云南茶企的从业人员在网上揭秘,部分不良商家将做好、加工好的普洱茶重新拿去蒸,蒸完以后,丢到关闭的砖窑、瓦窑去给蚂蚁咬,咬到茶叶烂了、包装纸也烂了,再重新晒干,然后再拿出来高价售卖,说是陈茶,因为老了、存的时间长,所以有些腐烂。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此前方舟子提出“致癌”的普洱茶,很有可能就是通过“湿仓”(将干的紧压后的茶成品放入潮湿环境中,可以将茶叶“做旧”)处理后的普洱茶,这种工序处理不好容易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霉菌。
对于种种乱象,张天梅表示,产业局没有执法权,只能先做好自己,用品质去打动茶友。“我们坚持走高端精品和大众大量两条线路,以品牌建设为引领,配合大数据的建设,推动普洱茶的产业建设。”张天梅向记者介绍了普洱市茶咖局对本地茶农生产古树茶进行专业认定的一种方法,从茶叶生长的源头开始记录,采摘、加工、包装、销售等流程通过大数据进行跟踪,最后到达买家手中时,买家可以根据茶饼包装上的二维码直接查询到茶叶的来源。“就像身份证一样,无论茶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它的老家。通过这种方式,茶叶的品质就能得到保障,市场上买到假茶、次茶的概率就会降低。”
与普洱市茶咖局进行合作的还有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云南大学成立的普洱茶研究院,前者负责对普洱茶的质量进行分级、检验,后者则对各种普洱茶的成分与功效进行研究。在整个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始终保证实事求是,精品归精品,凡品归凡品。
这些努力的成果是明显的。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核准山西梁汾醋业有限公司等88家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公告》,核准普洱市9家普洱茶企业使用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截至目前,云南省经核准使用这项专用标志的企业有39家,普洱市32家,占了全省核准数的80%以上。
如何保护普洱茶
众所周知,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这里民族法和习惯法发达。普洱是世界茶源,这里民族众多,聚居着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就拿景迈山来说,不同的山头,就聚居着不同的民族,包括傣族、布朗族和佤族。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法和习惯法的影响。
比如,当地哈尼族在每年初春采茶前,要举行一项对茶树的祭祀活动,通过祭祀的方式告诉茶树神已经是春天了,赶快从冬眠中醒来吧,祈求茶树多发芽,以便获得更多收获。对茶树神祭祀要准备一只红公鸡、三枚染成红色的鸡蛋、三杯茶水等。参与祭祀的人员跪在一棵选定的古茶树下,不断诵经祈祷。仪式过后,方可上茶园采摘茶叶。在祭祀过程中,如果发生损害古茶树的行为怎么办?孔召平告诉记者,森林公安执法时,有时候与其严格按照法律来处理少数民族的事宜,不如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或者请当地长老出面,按照当地的习惯法来办,这样既尊重了少数民族上千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也使得执法工作的效果更好。
相关专家还提出,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是普洱茶保护的一大难题。专家建议从最近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国家公园体制入手进行保护。这项体制涉及对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保护,对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热点地区以及热点地区的热点动植物实行就地和迁地保护等。
“现代茶树栽培是一种单一的纯茶园模式,且连作几十年,易受虫害、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同时由于茶园管理粗放,化学肥料、农药的滥用,过度和不合理的采摘,以及掠夺式生产,导致普洱茶茶园生态条件恶化,致使普洱茶茶树未老先衰,加速了普洱茶茶树的死亡,这样就加剧了普洱茶茶树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一项研究报告显示,“普洱茶产业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措施,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毁草开荒、滥捕滥猎等人为破坏所造成的影响,野生茶树和古茶树逐渐减少的趋势仍然存在,许多生态系统功能在不断退化,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也在加剧。应该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先进经验,制定一套符合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体系,这是当务之急。”
从司法机关的角度,“要尽快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平台,在线索发现、调查取证、专业鉴定等方面加强协作,共同研究办案中的疑难复杂问题。”杨建波表示,生态环境领域的违法犯罪是最直接的损害普洱茶产业的现象,因此要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打击。同时检察院应当重视法律监督的职责,向政府和主管、监管部门提出风险预警和建议,建立沟通,形成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公益组织、司法机关共同保护普洱茶生态环境的格局。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