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头茶为什么会兴起?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点,一是需求,然后是稀缺。
回顾一下古树茶的成长历程:2004-2007年这段时间,可以称为古树茶市场的预热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普洱茶市场2007年崩盘,崩盘的原因之一就是普洱茶的品质遭到了很强烈的质疑,消费者期待拥有更好品质的普洱茶品出现。古树茶就像一枚种子,没有长开,有待培育。
而等到2008-2009年之间,这颗种子终于入土了,在市场的浇灌下,它生根发芽,筋脉舒张,变得有了血肉,更加丰盈,焕发出更大的魅力。
不得不承认,古树茶的出现的确满足了人们对于高品质普洱茶的需求,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有句诗这样写:“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是的,当消费者被香韵俱佳的古茶撩拨了心弦,又怎么再愿意去拾起过往的滋味呢。
二、但品质驱动的需求一旦得到了满足,这个行业就会开始疲软。
在此前《库存量过度积压,与其添堵,何不疏通?》一文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一个话题,就是此时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节点,茶叶库存积压,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这个市场的行情,应该不是太夸张,如何打开这个局面呢?
小编是这样认为的,既然内忧外患,那就“安内攘外”。
何谓“安内”,就是率先解决一直以来古树茶为人诟病的“真假难辨”和“标准在哪里”的问题;何谓“攘外”,就是制造稀缺,持续刺激消费者痛点,谁制造了稀缺,谁将拥有打开新篇章大门的钥匙。
而我们今天文章讨论的主题就是后者。
三、古树茶原本就是稀缺的,除了产量少,还拥有口感独特、生态环境不可复制等因素,而最能表现品质至上所产生的稀缺就是“单株”。
但现在看来,单株所造就的稀缺,既不直观也不长久,甚至看起来还有点畸形,所以优中选优的单株之路用来打开新篇章似乎是行不通的。但我认为这个模式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也就是:在细分的领域占据制高点,从小众圈层向大众辐射。
正如一个专注小区域的品牌,在古茶小产区中掌握了核心资源和优势,然后以“品质至上”为优势,在圈层中推广开来,然后逐层渗透,辐射众多消费者,然后按套路出牌就行,从小区域成长为大区域,再上升到行业级别。
人们常说“烟酒茶,不分家”,事实上,这三个行业不仅已经分家,而且分的挺过分,有数据证明:
烟草行业的黄金三十年,规模放大了100倍,第一品牌“中华”年零售额约1200亿,占全行业的10%;
白酒行业黄金十年,规模放大了10倍,第一品牌“茅台”年零售额约600亿,占全产业的10%。
茶行业呢?中国茶目前的产值规模约为3600亿,山头古茶发展十年,当能上100亿的品牌迄今为止还未出现。
所以说,品质至上这条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必将上下而求索。
四、除了“品质至上”的稀缺,还有“健康”。
古树茶之于健康,大家一直再谈,但一直没有一套足以让人信服的定论,但这的确是很大的一块市场,尤其是在物质生活充裕人们逐渐向健康、精神层面追求的时候。大健康产业虽作为后起之秀,但其发展迅猛,来势汹汹,不可小觑,如果确实有企业将古树茶带入大健康产业的潮流,那无疑也掌握了钥匙;
另外,记得我们在谈论临沧四小龙·昔归时,谈到了昔归未来的发展,也就是昔归特色小镇,其以茶为基础、以健康闲适且颇有内涵的生活方式为补充,在体验古茶滋味的同时,又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且颇有文化氛围,这就是将茶转变成一种“茶生活方式”。
这两年有个词很火“互联网+”,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古树茶上下文章,来一出“古树茶+”的模式,有些人玩”古树茶+孤品“,有些人玩”古树茶+健康“,有人玩”古树茶+生活方式“,还有人玩“古树茶+互联网”
但无论如何去“+”,我相信谁制造了稀缺,谁将拥有打开新篇章大门的钥匙。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