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送来了一盒茶,说这茶生长在与仙寓山同属一脉、海拔近1200米的鸡头岭上。朋友是教师,可他夸起这盒采摘于古徽道上的茶,就如茶商一样头头是道,什么“它每天早晨迎来第一缕朝阳后,就遁入云山雾海里;它饱含原始自然之气,孕蕊百花之中。叶厚芽壮汁水浓,汤色碧绿味甘醇,连名字都是乾隆爷起的呐”。说得神乎其神,听得我心驰神往。
我于是约朋友去一趟古徽道,去寻找有关“徽道茶”的故事。
当邻县的一段古徽道早已被人揭开面纱的时候,坐落在东至葛公的古徽道,还像披着红盖头的嫁女,等待人们前去掀开,一睹芳容。
葛公的古徽道素有“道尾江头”之称,因为它是邻县古徽道的末端,又是连接长江边重镇东流和古城安庆的重要通道。徽州人从这里将茶叶等山货运到长江边的码头,贩到南京、上海,又将外面的“世界”带回徽州。这段古徽道同样承载着徽商的致富梦想。
山花烂漫的四月天,在当地的李姓老人带领下,我们走在古徽道的石板路上,才发现这段古徽道还是那么古朴与沧桑。似乎让人感到光溜的青石板上,古人的脚印尚未褪尽;在路亭里,放下茶箩歇脚时,抽的旱烟还在缭绕;背囊中,妻子给男人打包携带的鳜鱼,还散发着别样的香味……葛公的古徽道真是一段没有被人翻晒过的历史。
我正徜徉在远古的幽思之中,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抬眼望,山顶云雾中出现了隐隐约约的一畦畦茶园,老人说,原来徽道茶都是山僧野植的,后来才有小规模的人工培植。还说乾隆爷微服私访时,曾路过这儿。老人指了指前方的路亭,走近一看,这路亭已没有了顶棚,只是裸露的青石垒成的墙,墙体的黑色苔藓似乎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古老的传说。
乾隆爷坐在路亭中,让下人到山里茶园人家讨水喝,山里人就用山泉水为这位气宇轩昂的客人冲泡了一壶茶。乾隆爷喝后顿觉神清气爽,疲乏全无。他摇着纸扇,望泉轻吟:“天泉流云霞,子路访农家。巡问谁解乏,此乃徽道茶。”后来地方乡绅吟诵此诗,才发觉是藏头诗“天子巡此”。从此徽道茶就被乡人传为御赐饮品了。
其实这种传说充其量是野史,乾隆帝下江南又喜欢微服私访,人们借以演绎点故事未必可信。
我们一行到了鸡头岭茶园边的一户人家,主人让我们洗手净面,坐定后,只见主人家的红衣少女,打开包装好的徽道茶,用兰花指夹一撮茶叶,放在洗净的瓷杯中,将煮沸的水稍将冷却后,慢慢倒入杯中。杯中的茶叶被浸润得叶蕊舒展,香溢满屋。细啜慢饮,口齿生香。难怪制茶名师黄荣铨先生为之叹曰:“此山茶叶内质之优不可多得。”
当我们称赞不已时,主人给我们讲起了茶道人生。在这条古徽道上来来往往的贩茶商人,也有因生意失败而厌倦人生的。每逢此情,山里茶农就拿出手工茶,以沸水冲泡,只见卷曲的茶叶,慢慢展开,但色泽如黛,略有香气;再冲,叶更舒展,色已变绿,香味浓郁;第三次冲时,叶状若兰,色已碧透,其香绕梁。
茶农劝道:人生如茶,只有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失意的商人听后若有所思,背起包裹,又坚定地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