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陆羽以其数十年的品泉经验,在其所著《茶经》"五之煮"和"六之饮"两章里都把饮茶对水品的选择,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强调烹茶选水时"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后又著水品篇《煮茶记》所列天下名泉佳水二十品。陆羽品鉴天下名泉,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又一大贡献,对后世茶事活动产生过很大影响。但陆羽的《煮茶记》(今已失传,仅见诸于唐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在对天下名泉佳水的次第排列中,将雪水排在二十品之末,似有欠公允之处。这正如张又新在《煎茶水记》所云:"夫显理见物,今之人不迨于古人。盖有古人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神州疆土广袤,天下之大,古人之足岂能尽涉?尽管陆羽一生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但却未到过(严冬)银装世界的北国,未领略过那冰雪之风韵,当然也未尝过北方以雪水煎茶之甘芳了。
在陆羽之后,唐宋以来的品泉者认为以雪水烹茗是高人雅事,在诗词中每有咏赞以雪水煎茶的诗句。如白居易《晓起》有:"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唐陆龟蒙与皮日休唱和咏茶诗有:"闲来松间坐,看煎松上雪。"宋陆游《雪后煎茶》有:"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从这几首咏茶诗中可以领略到古代的高人雅士那种赏雪景、煎雪茶之斯情斯景是何等美妙。他们是在那漫天飞舞的大雪之后,来到松林之间,或山泉之畔,燃风炉,烹新雪,煮香茗;或即兴低吟,或和诗高唱,细细品尝,领略那大自然赐予的凛冽甘芳。
古人品泉素以"轻、清、甘、洁为美。清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熊明遇《罗岕茶记》)。而诗中所言古人烹茶之雪是取之青松之端,山泉之上,飞尘罕到,绝无污染,自然是可以达到"轻、清、甘、洁"之标准了。
也许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尽管雪水清洁甘芳,可以同天下名泉媲美吗?何以说陆羽将雪水排在第二十品之末是有欠公允呢?清乾隆皇帝是一位嗜茶者,他活了八十八岁,是清代帝君中长寿者,据说,那是得益于茶。他一生酷爱饮茶,特别是晚年更是嗜茶如命。他八十五岁快退位时,有位老太医官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这位将要当太上皇的盛世之君却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他一生尝遍天下名茶,也品鉴过许多天下名泉,并有独到的品鉴方法。对水质的清、轻、甘、洁都作出全面的比较,并以特制的银斗来衡量各地泉水,除清、甘、洁三项之外,以其轻者为上。他在钦定北京玉泉山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之后说:"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曰:有!乃雪水也;尝收积素而烹之,轻于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这说明,以乾隆品泉实践及其衡量标准,以雪水烹茶,甚至胜于"天下第一泉"玉泉之水,更胜于被唐陆羽、刘伯刍评"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石泉水(乾隆皇帝评其为"天下第三泉")了。这至少说明不应把雪水列在天下名泉佳水之末等。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无不以其时间、空间、地点及其具体条件为转移。试想古代的神州大地人口稀少,(如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为例,当时全国人口,尚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只有10275万人)地下资源特别是能源远未开发,先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尤其土地广阔的北方,不知要比现在好多少倍。古时的隆冬季节漫天大雪下过,就如唐柳宗元在《独钓》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在这般的银装玉琢世界,品泉者"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冬雪即景诗》)当今的广大饮茶者及茶艺学者,是赞同以雪水烹茶的。也许会赞成将古代雪水品位晋升在名泉之前列。
在探讨古人以雪水煎茶时,研究"红楼"茶事的学者,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妙玉用在地下珍藏了五年的、取自梅花上的雪水煎茶待客,是否还能那样清淳提出了质疑。
黛玉、宝钗、宝玉、妙玉四人,在栊翠庵妙玉静室中"吃体己茶"时,妙玉在回答黛玉询问时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了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
如果仍将雪水列在名泉、江、井水之末,又在地下埋了五年,就一般推论,自然是不合清洁甘美之标准了。问题是陈年之雪水是否就不清淳?其实不然。何以见得陈年雪水还能那样清淳呢?有诗为证:绝胜江心水,飞花注满瓯;纤芽排夜试,古瓮隔年留。
这是在清光绪年间曾任四川盐茶道,精于品茗韵事的吴珩(字佩之,号我鸥。浙江仁和人。道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所作《雪夜煎茶》。诗人描写每逢严冬大雪之时,他直接接取漫天琼花入瓮,然后,像以古窖保存佳酿美酒一样,封闭起来,当来年再逢大雪之夜,打开"古瓮隔年留"的玉液般的雪水,"纤芽排夜试",品茗赏雪,陶然自得。这首诗至少说明,以古瓮隔年留的雪水煎茶,是胜过被品泉者推崇的"扬子江心水"的。而妙玉是从凌寒开的梅花上扫取的晶莹积素,这就更自清甘洁美一筹,再加之妙玉是寺庵中清修之人,则更精于养水品茗之道,如有养水秘法,以珍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液来煎茶,也许真如书中宝玉吃了妙玉所煎之茶果觉轻醇无比甘芳异常呢?
但凡世间显理见物,就以认识论而言,一般是今人胜于古人;然则亦往往有古人知之,而今人未能知之者。本文拟以一副蕴含认识论哲理的联语作结,这也许是会为人们在探讨栊翠庵品茶时,妙玉用珍藏了五年的雪液煎茶,是否合乎水品清洁标准?留下一道供读者思考之题:境自远尘皆入泳,物含妙理总堪寻。
这是清乾隆皇帝为颐和园宝云阁前牌坊所题之楹联。宝云阁在万寿山佛香阁西南,俗名又称之为铜亭、铜殿。这副楹联的主旨是:大自然界万千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是奥妙异常的,只要悉心研究,总是可以探寻得到的。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