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瓢壶,最早在南宋时期是作酒壶使用。看中瓢壶具有的葫芦形状特色,紫砂艺人巧妙将瓢壶的工艺与紫砂壶制造工艺结合起来,形成如今紫砂收藏界的经典之作“紫砂石瓢壶”。不过关于紫砂石瓢壶名字的由来至今在业界都没有得到准确的定论,紫砂藏家或专家各有说法。
在当今整个紫砂收藏市场,但凡以“石瓢”命名的紫砂壶,大都是古今紫砂名家的经典之作。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的“曼生石瓢”,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顾景舟与吴湖帆、江寒汀合作,极具现代审美的“景舟石瓢”等等。这些紫砂名家的“石瓢”多为型态雅致,舒展挺拔,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虽然面貌各有差别,但其身梯形、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也是当今紫砂壶艺家给砂壶命为“石瓢”的主要依据。
据了解,在有关“曼生壶”的史料中尚未发现有“石瓢”的记载,倒是在一具既符合上诉“三要素”又在壶腹镌有铭文的紫砂壶上发现了曼生为此壶的命名。该铭文七行十四字:“不肥而坚,是此永年。曼生作瓢壶铭。”换句话说,就是这种砂壶最初的称谓是“瓢壶”而非“石瓢壶”。
陈曼生与石瓢壶名字的渊源
业内人士认为:在各式“曼生壶”中多有以葫芦为原形的铭壶,如:葫芦壶、匏瓜等。葫芦是一种一年声草本植物,其果实有呈“8”字形,有呈梨形,民间将果实之干壳或纵向剖开两半或横向截去部分,便成了盛器,亦即瓢。陈曼生可能就是依据后者葫芦瓢的原形设计壶形而将此壶命为“瓢壶”的。当然,为使用方便实用,成型的瓢壶与原形相比,在形态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如为方便提盖子,便于清理茶渣,壶盖为压盖,壶口为阔口;为使用摆置稳当,壶身上小下大更加夸张,使重心下垂。不知这样的推想是否有点道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