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伯虎,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周星驰与巩俐主演的那部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对放荡不羁的才子为追求佳人不惜卖身为奴的一幕记忆深刻。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唐寅其人远没有影视作品中的放荡不羁。
唐寅(1470—1523),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诗人。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是他的别号。
唐寅祖籍晋昌,位于现代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唐寅出生在苏州府吴县一个商人家庭,他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后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噩运,从此唐寅绝意仕途,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
唐伯虎一生道路坎坷,晚年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甚感世态炎凉,54岁就辞别人世。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真心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正是这样的人生境遇,促使唐伯虎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为什么明代的茶文化主张契合自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明代开基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是明代茶文化的主导与发展者,是自然派茶人的主要代表。在政治上,他失了意后,十分厌恶宫廷斗争,因而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隐逸。他在隐逸的道路上,创出了自然派茶道。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失意的文人,开始步入并留恋起此道来。
唐伯虎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就是他茶画作品中体现明代茶文化的一幅名作、佳作。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屋中有人正在倚案读书,案头摆着茶壶茶盏,侧室一侍童正在扇火煮茶。屋外小溪板桥上有一老者拄杖走近,身后跟着抱琴的小童,画中人物想必是相约前来弹琴品茗。画幅左边有唐寅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日常何所事?茗碗自赉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落款吴趋唐寅,下有印三枚:“唐居士”、“吴趋”、“唐伯虎”。图卷前有文徵明写的画名“事茗”两个隶书大字,雄浑苍劲。现真迹藏于故宫博物院。画卷前后遍布藏家之印。有清代高宗皇帝题诗:“记得惠山精舍里,竹炉瀹茗绿杯持。解元文笔闲相仿,消渴何劳玉常香。”卷下有“乾隆御赏之宝”。《事茗图》意境深邃,反映了明代茶人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淡雅高洁、气静韵清的茶艺意境,因而受到历代茶人的珍爱,成为皇室及名家的珍藏。
如果说,《事茗图》是一种朦胧的意境韵味美,那么,唐伯虎的另一幅茶画《品茶图》则是清晰美。《品茶图》宛如一幅特写的镜头画。画中一位雅士稳坐于旷野之中,松树之下,他的身边放置茶杯,边品茶边听琴女弹琴。琴女坐姿雅美,弹琴情入曲境。茶童在石后煮茶。此画,人物的画面较大,人物的表情荡然可见。
从唐伯虎的这两幅茶画可以看到,他的茶画作品是与明代的茶文化特点紧紧相连的。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茶人友爱,和谐共饮。这些意韵在两幅茶画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据《吴门四才子佳话》载,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四人一日结伴同游,至泰顺(今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之后,昏昏欲睡。唐伯虎说:“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顷刻间,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联句如下:
午后昏然人欲眠,(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祝枝山)
茶余或可添诗兴,(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周文宾)
泰顺茶庄的老板对此联赞不绝口,祝枝山建议将诗送与老板,以换四包好茶。茶庄老板令伙计取来四种茶叶,分送四人。自此,茶庄便将当地名茶四味,包装成盒,谓之“四贤茶”,并将四才子这首联诗刻印传布。泰顺茶叶也随之名扬四方。
买得青山只种茶,
峰前峰后摘新芽。
烹煎已得前人法,
蟹眼松风联自嘉。
这首诗中颇风趣地写道,若是有朝一日,能买得起一座青山的话,要使山前岭后都变成茶园。每当早春,在春茶刚刚吐出鲜嫩小芽之时,即上茶山去采摘春茶,按照前代品茗大师的烹茶之法,亲自烹茗品尝,闻着嫩芽的清香,听着水沸时发出的松鸣风韵。
此诗道尽唐伯虎以及明代文人们,自得其乐于青山绿水之间,烹泉煮茗,竞相吟咏的隐士情趣。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