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北宋的几位茶人,蔡襄、丁谓、沈括和苏东坡,该说说宋徽宗和他的《大观茶论》了。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徽宗赵佶稳坐江山,那时,他是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人。在世界上最为富庶,最具文明气味的这个王朝里,他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并且是最青春,最具艺术气质的皇帝。这三年,是他从25岁到28岁的三年,也是做皇帝的第7年到第10年的三年。这三年里,黄河清了三次。今日的气候地理学家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分析说,平均40余年,浊浪滔天的黄河就会清一次。在今天,黄河清或浊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近代以前的中国,那些迷信天人合一“学说”的中国无聊文人们,却把这种现象附会成一种暗示政治清明或者混乱的象征。
按常理,黄河浊,说明政治混乱,天下的第一责任人皇帝就得下诏罪己,向老天爷认罪。可其实这是不必的,因为黄河常浊,几乎每年都浊,总不能让皇帝年年认罪。所以,黄河浊,其实是没人留意的。可黄河清那就不一样了,这可应了一句话——“海清河晏”,是天下的大喜事,值得大大庆贺!“海清”,就是大海很听话,不闹台风海啸;“河晏”,就是黄河更听话,连水都清了,又怎么会闹“决堤”这类破事呢?海清河晏,说明天下治理很好,连老天爷都高兴,所以才开恩让人间呈现出这样的吉祥瑞丽景象。所以,大观那三年间,黄河每天都清可不是小事!要知道,中国历史上83个王朝总共出了559位帝王,赶巧碰上黄河连清三年的皇帝只有宋徽宗赵佶这么一位幸运儿。
……
而《点》一篇,则是这部茶论的精华所在,不仅篇幅最长,也极为细致,诗意而精微地描述了宋代点茶艺术的细节和精髓。如其中描写点茶的手法时说:“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云雾虽泛,水脚易生。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如融胶。环注盏畔,勿使侵茶。势不砍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这些描述,语言精美,细致生动,意境微妙,对点茶讲究力道的巧妙,手指、腕力的恰到好处和工具运用的熟练和谐都有精彩的描述,若非本人有极高的点茶技巧和经验,是不可能写出来的。这生动说明,赵佶本人就是一位点茶高手,甚至就是一位高超的点茶艺术家。
作为艺术家,赵佶创造了院体宫廷画和瘦金体书法,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作为茶人,赵佶是一位绝顶的点茶高手,描绘下了中国茶艺术巅峰之上的惊艳花朵,堪称一位伟大的茶人。可作为皇帝,他祸国、祸己、殃民,实在太扯淡!可真正扯淡的是他吗?要知道,皇帝,不是他自己争来的,而是别人给他的。早在讨论是否应该让他当皇帝的时候,当时的宰相章惇和一帮大臣就极力反对,说他轻佻不可治国。然并卵,当时的体制还是让一个大家都已看明白只适合当艺术家而不适合当一国之君的人成为了皇帝,而那个看得最明白也反对得最大胆的人,却被后人看成了大奸臣。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