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达先后深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在各个茶山区做调研。经过研究,张宏达指出,印度本身没有发现过野生茶树,可能在17世纪前后,印度的阿萨姆有当地的族人从中国带回了茶树,开辟了茶园,由此逐渐发展起印度的植茶事业。这种推断,也与日本学者松下智的论断相呼应。
他又从理论上证明,在中国分布的茶树有完整的系统发育体系,提出茶树、种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这一理论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后来人们从茶树的DNA测序也证明中国茶树植物具有最多的遗传多样,充分表明茶树是中国的原产。
张宏达进一步指出,普洱茶野生种分布于阿萨姆-缅甸-中南半岛-中国南部的提法,也是不准确的。为更正这个历史错误,张宏达教授几次深入实地考察研究,在云南滇南部少数民族产茶居住区,终于发现和确定阿萨姆茶为独立种,它和中国茶完全没有从属关系,且阿萨姆种是普洱茶原种,断定印度阿萨姆种茶树源自云南西南部,并把阿萨姆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得到了国家茶学界的广泛认同。
如果说,福琼猎取中国茶还有迹可循,那么印度阿萨姆邦大叶种是如何从云南带过去的,则显得有点模糊。
2005年3月20日,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日茶起源研讨会”上,日本茶业界著名学者松下智先生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云南的南部,并断然否认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Sadiya)是茶树的原产地。
松下智的理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2002年,他先后5次去过印度的阿萨姆地区。经考察,该地未发现有野生大茶树,而栽培茶树的性状与云南大叶茶相同,属于Camelliavar.assamica种。他进一步指出,阿萨姆的茶种是早年云南景颇族人从云南带去的。
他认为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江心坡地带(与今云南怒江州接壤),在中缅边境调整前属于中国。当时从云南到印度不需要经过第三国或绕道西藏,且印度阿萨姆的萨地亚离云南西北部最近(北邻西藏察隅),景颇族又主要分布在滇西一带,这样的迁徙完全有可能。
另外,现今阿萨姆地区从事茶树种植业的村民有不少为景颇族,他们仍保留着云南景颇族的民居和着装等生活习俗,尤其是竹筒茶的饮用方式与云南一样(松下智曾13次到过云南)。
第三,当地居民亦有嚼槟榔的习惯,而这是景颇族的一种嗜好。由此种种,他推断阿萨姆的景颇族和茶树都是与云南同宗同祖的。
按照松下智的逻辑,在写作本文时,笔者也想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阿萨姆邦的茶树也是云南傣族带过去的。
阿萨姆最早居住着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公元前10世纪,蒙古人穿越过东部的山口来到这片土地,逐渐在当地定居繁衍。4世纪左右,蒙古人建立东辉国,在中世纪时期名为迦摩缕波王国,公元7世纪左右迦摩缕波王国达到最鼎盛的时期,统治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至孟加拉湾的广大土地。之后,王国便进入混乱不堪的岁月。公元1228年,缅甸东北部、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越过阿萨姆东部山脉,征服迦摩缕波国各部族,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建立了阿洪王朝(Ahom),史称阿霍姆王国或阿萨姆王国。
傣族饮茶历史悠久,在民族迁徙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将茶树种植业带到了阿萨姆。当然,这种推断有待得到进一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