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新闻 > 普洱茶资讯 >

普洱茶故事:金戈铁马大叶茶

时间:2016-07-16来源:互联网 作者:茶小仙浏览:
1988年的外贸体制改革,给云南大叶种晒青绿茶提供了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奇怪的是,这些茶叶都辗转进入了处于战乱中的阿富汗。云南大叶种茶叶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在30%以上,与含量在10%左右的小叶种相比,又苦又涩。已经习惯小叶种清淡口味的绿茶销区,从非洲的原法属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1988年的外贸体制改革,给云南大叶种晒青绿茶提供了一个走出国门的机会。奇怪的是,这些茶叶都辗转进入了处于战乱中的阿富汗。云南大叶种茶叶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在30%以上,与含量在10%左右的小叶种相比,又苦又涩。已经习惯小叶种清淡口味的绿茶销区,从非洲的原法属殖民地到亚洲的蒙古,再加上中国的北部地区,消费者都不认识云南大叶茶,都不接受云南大叶茶与众不同的口味。为解开阿富汗之密,我沿着昔日的滇藏茶马古道,走进了渺渺茫茫的过去。
历史上,茶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在边地云南,是战争在拉动茶叶,还是茶叶在推动战争;是南诏发祥于茶叶,还是茶叶依附于南诏;是吐蕃在寻茶,还是茶在引诱吐蕃?
 
金戈铁马大叶茶
云南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德昂族老奶奶常到山上寻找食物。一天,她突然感到头痛,在她痛得无奈时,顺手摘了一把树叶放在嘴里咀嚼,顿时感到口中清凉、甘润、生津,头痛减轻了。人们把这种能治头痛的树称之为“亚惹”。“亚”,德昂语意为老奶奶;“惹”,德昂语意为发现。以后,只要头痛,老人就采这种树叶嚼食。这种方法一传十、十传百,祖祖辈辈,一代传一代,为方便采摘野生茶树种到了德昂族的门前屋后。德昂族被赞誉为“古老的茶农”。
藏区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国王都松莽布支得了一场怪病,百药无效,只得注意调理饮食。 一天,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第二天,太阳冉冉升起时,小鸟又来了。国王来了兴致,派人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叶,国王摘下嫩叶放入口中品尝,其味清香,加水煮沸,成了上好饮料。 国王对众大臣及百姓说:“我在病中对其它饮食一概不思,唯独小鸟携来的树叶十分奇妙,能滋养身体,想必是治病良药。这种树长在什么地方,谁能找到这种树一定加以重赏!” 藏民们在吐蕃各地寻找,俱未找到。有一位大臣最为忠心,沿着边境细细查寻,发现汉地有一片密林,那种树就长在林中。林边有一条大河,渡不过去。忠心耿耿的大臣决心冒险过河。这时一条大鱼突然在前面出现了,引着他渡过河去。他欢喜不尽,采集了一大捆树枝,却苦于背负不动。忽然间来了一头白色母鹿,不避生人,径直跑到大臣身边。大臣将树枝分为两捆,让母鹿驮上一捆,自己背上一捆,一路跋涉,返回国中。国王饮茶疗病,大获裨益(见《汉藏史集》)。
 
唐代有一个曾经的传说:
那只衔树枝的吉祥鸟是来自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进藏,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文成公主因人品风度、学识远远胜过前几年松赞干布从尼泊尔迎娶回来的赤尊公主,因而备受宠爱。文成公主爱喝茶,松赞干布当然也就爱喝。饮茶之风,一时蔚为时尚。吐蕃以奶、肉食为主,生活中缺乏蔬菜中的维生素,曾饮用树皮汁作补充。消费茶叶的习惯渐成习俗后,优化了区域性的饮食状态。时至今日,藏区已“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云南大叶茶
云南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云南茶业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环境。诸葛亮提倡种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和信息落后的边远山区。云南少数民族长期饮用茶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制茶、煮茶烤茶习俗。
 
大叶种茶味酽苦涩,开始“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后来滇西地区普遍流行喝烤茶。比如彝族,每户人家都有火塘,家中置备小茶罐若干个,每天早上、中午、晚上围坐在火塘边,用小茶罐边烤边喝。每当家中有客人来时,就向客人递过一个小茶罐和小茶杯,抓给客人一把茶叶,让客人自己烤茶喝。洱海地区烤茶很讲究火色,烤茶时,用拳头大小的小陶罐,先在栗炭火上把罐子烤热,再把茶叶装进去放在火上烘烤,不时摇动,把茶叶焙成黄色,再冲进开水烧涨,倒进杯中。不能倒满,加进适量开水即可饮用,味道清香可口,这样可喝三次。如果再喝,又重新再烤。当地人喜用小罐烤茶招待客人,俗称“雷响茶”。走进大理州祥云县汉族村落刘厂,我感叹不已的是,这里的老乡竟然全用烤茶招待我们。
昭通回族喜欢饮浓茶,用火烤烫陶土茶罐,放入茶叶,摇动数下,香味扑鼻,以开水沏茶,沏一次喝一次,直至味淡始止。傈僳族有定时喝“盐茶”的习俗,每天分早上、中午两次。制作方法是先在陶茶罐中放入包谷粒,烤黄后再加入茶叶,然后加水、盐煮开即成。双江县贺六乡忙笼村傣族喜饮糊米茶。烤茶时,加上少许生米一同熟烤,以沸水冲泡,清凉解渴,极有回味。
 
南诏攻克姚州都督府后从哀牢山以西迁来大姚湾碧乡的傣族,至今保留的“油茶”习俗最有风味。他们每天定时喝三次,即早茶、午茶、晚茶。“油茶”制作,先往陶罐内放入米粒在火上炒熟至焦,再放入茶叶烤黄,放入动物油(以羊油为最佳)及盐,冲水煮沸即可。#p#分页标题#e#
烤茶已成为白族饮茶的主要方式,茶叶放人陶罐焙烤至黄,加入滚开水小煨,倒入小茶杯饮用。焙烤时抖翻无数次,称“百抖茶”。烤茶清香爽口,尤其解渴。宴请宾客之隆重者则敬以“三道茶”。三道茶即第一道不放佐料,味道苦口清香;第二道茶中放人蜜糖、核桃仁等物,苦中带甜;第三道茶中加入芝麻、米花等物,苦中带香。“三道茶”苦、甜、香三味俱全,喻人生创业之先苦后甜,别具民族风味。
从武德四年(621) 到贞观八年(634)十三年间,迪庆地区设神州,为唐剑南道姚州统辖的十三羁縻州之一,治地在今维西其宗,旧称“吉比顶”。这一时期,云南大叶茶在民间交往中自然流入滇西北藏区。云南人称迪庆地区的藏民为“古宗”。明代文化名人杨慎(升庵)记录了唐代“古宗”“取牛羊乳酥,调油茶而食”的过程。事实上,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牦牛徼外白狼、楼簿等部17万口内附,迪庆地区与外部已经有了联系。迪庆地区是云南惟一的藏区,但区内却多民族混杂居住,大叶茶的传入有了方方面面的条件。成书于公元1434年的《汉藏史集》的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曾详细介绍了十六种茶,其中藏民称为“哈拉扎”的茶,色黄,叶大而粗,梗壮,汤色如血,味道大苦,茶气馥郁,适速煎,现在看来显然指的就是云南西南部产的大叶种茶。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
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26年6月带兵闯入玄武门,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于8月9日在东宫显德殿登基,翻开了大唐盛世的一页。
翌年,南诏国的创始人细奴罗随其父舍龙从哀牢山逃难到蒙舍川,娶蒙姓乌蛮女为妻,生子罗盛,耕作放牧于巍山,其具体遗址为今巍宝山北面的前新村。前新村是一个彝族山寨,唐代为乌蛮部落。细奴罗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他到巍山不久,就取代当地酋长统管部落。
两年后,松赞干布继位为第32世赞普。他依靠中小贵族和部分忠于赞普的大臣的力量,迅速平息叛乱,稳定了政局,先后征服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西藏高原。在此基础上,松赞干布将政治中心从位于南部一隅的琼结迁往拉萨,然后发展经济,编制文字,制定法律,统一官制、兵制,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政权吐蕃王朝。
此后,唐朝、吐蕃和南诏的依存、和好和角逐,为中国茶叶的发展,特别是云南大叶种茶叶的发展营造了极其特殊的机遇与环境。
云南茶叶历史,是由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历史决定的,是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不从中国历史的整体角度来研究云南茶叶,就容易走入盲区,找不出内在的发展关系,只好用一些名人的只言片语来勾勒一张模糊不清的画图。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南诏是借唐朝、吐蕃纷争而崛起的一股新兴政治力量。在两百多年中,吐蕃、南诏与唐朝时战时和,三者命运几乎跌宕相随。吐蕃、南诏与唐朝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频繁的战争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刺激了云南茶叶发展。吐蕃崛起时,内地正是唐太宗统治下强盛的唐朝。公元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这是唐朝、吐蕃之间最早的战事。松赞干布非常羡慕中原文化,于公元634年亲征云南迪庆地区后,两次遣使入唐求婚未成。公元638年,松赞干布又率军进攻唐松州,被唐军击溃。尽管打了胜仗,唐太宗从全局出发,为缓和关系,答应了通婚要求,决定将知书达礼的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后,唐朝、吐蕃关系在三十余年内十分融洽。在这个时期,内地生产的茶叶从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吐蕃地界。茶叶是唐朝、吐蕃贸易以茶马互市方式传入吐蕃的大宗商品。藏文史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不久,即已出现包括经营汉地茶叶茶商在内的“五商贾”。到中唐以后,吐蕃人对茶叶已经十分精通。传说常鲁公出使吐蕃时,在帐中煮茶,赞普问他做什么。常鲁公答:“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笑笑,说我手上亦有,随即拿出汉属各地生产的茶叶
唐朝稳定滇东北和滇中地区以后,把经略的重点转到滇西和滇西北地区,于武德四年(621),在今云南姚安设置了统辖周围一些羁縻州的姚州。姚州治所的意义,一是管理统治洱海地区各部落。二是阻止吐蕃向这一地区扩展势力。唐朝初期,洱海周围居住着被称为河蛮的农耕部落,他们中最强大的有杨、赵、李、董等数十大姓,各据一州,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域无君长,不相统一。在山区则生活着一些游牧部落。大姓贵族之间,以及农耕部落和游牧部落之间,经常为领地、水源分配和贸易往来等事发生一些冲突和小规模战争,因而较大规模的军事行政联合组织应运而生,其中最大的有“六诏”:邓赕诏,在今巍山县北部至漾濞县境一带;越析诏,在今洱海东部宾川县境;浪穹诏,在今洱源县城附近;邓赕诏,在今洱源县邓川坝;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六诏中蒙舍诏居洱海和各诏之南,故称南诏。
 
在唐朝与吐蕃和好时期,唐朝对洱海地区各部落分而治之。出现反叛部落,直接用兵平乱。贞观二十二年(647),因松外(四川盐源大渡河以南)地区诸蛮一再反唐,影响了灵光道的畅通,唐太宗令将军梁建方率巴蜀十三州兵进剿。唐军“杀获十余万”,“群蛮震骇,走保山谷”。后朝廷遣使招降,归附者达70部,计109300户。永徽二年(651),白水蛮在今云南驿一带作乱,唐高宗遣赵孝祖将军率兵进讨。第二年四月大破之,“西南蛮遂定”。洱海地区各部落,包括后来统一六诏的南诏在内,争相顺从大唐。这一时期,云南茶叶的生产和市场均未发生大的变化。茶叶生产流通的范围,主要在云南西南部各少数民族部落间。#p#分页标题#e#
文成公主在藏区宣传推广饮用茶叶时,唐朝、吐蕃和南夷之地的洱海地区同一时间各发生一件大事。唐贞观二十三年(649), 唐太宗李世民在含风殿去世,唐高宗李治继位。同年,被唐太宗封为首领大将军的建宁国王张乐进求见细奴罗有奇相,遂嫁女联姻,诚心禅让,举国逊之,于是细奴罗建立了大蒙国,称奇嘉王。翌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北面的澎域色莫岗病逝。在松赞干布去世当年,细奴罗建立蒙舍诏。后来又筑蒙舍城(今庙街古城村),迁都蒙舍城。尽管文成公主在丈夫去世后又生活了三十年,但她已经不能影响和左右唐朝和吐蕃关系的发展变化。继位的孙儿芒松芒赞年幼,国政由大伦噶尔·东赞域宋掌管。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投降吐蕃,噶尔·东赞域宋率兵攻破吐谷浑。当年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嫁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同时,亦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嫁吐谷浑王诺曷钵。高宗调停不了吐蕃和吐谷浑的冲突,自是不高兴,唐朝、吐蕃之间的关系再次出现裂痕。
 
永徽四年(653),细奴罗遣子入朝,唐王朝授细奴罗为巍州刺史。在当时,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州皆为羁縻州,与汉族聚居的正州大不相同。为加强滇西北地区的统治和防备吐蕃势力扩展,唐朝于麟德元年(664)在弄栋川(云南姚安)将姚州提升为都督府,每年于蜀州募500人前往镇守,统辖滇中和滇西地区的32个州。姚州都督府辖境相当于蜀汉、两晋时期云南郡故地,所辖羁縻州数,各时期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是羁縻州的设置随着姚州都督府的巩固发展而经常发生变化。武德年间设置的9个州,原为南宁州总管府的西部辖境,姚州都督府设立后,一并划出,连同置都督府时新设的13个州,当时姚州都督府共辖22个州。《旧唐书·地理志》所载姚州都督府“管州二十二”,正是指的这一时期的情况。到天宝初年,姚州都督府领32州、57州县,其间随着地域的扩大,陆续新增了10州,辖区范围东至楚雄、元谋、广通,西至大理州和丽江、保山等地区。这些政治风云变化,正孕育着云南茶叶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多酚类化合物  云南大叶种茶  云南大叶种  茶马古道  云南茶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勐库大叶茶的的英豪 勐库名山
勐库大叶茶的的英豪 勐库名山
大叶茶和小叶茶有什么不同
大叶茶和小叶茶有什么不同
浅析那些分不清的云南大叶茶树
浅析那些分不清的云南大叶茶树
破解连南大叶茶产业转型难题
破解连南大叶茶产业转型难题
全球保存大叶茶种最多的茶树基
全球保存大叶茶种最多的茶树基
为什么说滇红和普洱是云南大叶
为什么说滇红和普洱是云南大叶
大户赛是勐库大叶种黑大叶茶的
大户赛是勐库大叶种黑大叶茶的
紫芽系云南群体原始种之中的一
紫芽系云南群体原始种之中的一
为什么说勐库种是云南大叶茶品
为什么说勐库种是云南大叶茶品
普洱茶饼茶和圆茶压制工序
普洱茶饼茶和圆茶压制工序
2016年9月第4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2016年9月第4周普洱茶免费茶样
普洱茶简单鉴赏的三种方法
普洱茶简单鉴赏的三种方法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