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民间流传“一龟二凤三支提四漈山五安仁”(即赤溪龟山寺、周宁川中方广寺、霍童支提山华藏寺、八都漈山寺、石后安仁寺),龟山寺位居宁川五大禅林之首。据宋《三山志》载,唐开成二年(837),蔡、柳两位禅师到龟山开山创寺,此后历经艰辛直到繁荣。鼎盛时,寺庙占地面积大约有三百多亩,二十多万平方米,成为闽东最大寺院之一。
蔡、柳禅师圆寂后肉身不死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但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师傅是西安章教寺高僧百岩大师怀晖。百岩怀晖是唐代最重要禅宗继承和发扬者之一。《宋高僧传》对他的传纪这样评注:出尘志远,师从马祖,广布禅宗。百岩怀晖不仅是禅宗大师,而且还是制茶高手,这源于佛教禅宗与茶渊源极深。唐陆羽《茶经》中就曾记载过南朝僧人茶事。僧人法瑶成为有史可考的第一茶僧。唐禅宗盛行时,茶除了礼佛供养用,也是僧人日常须臾不可离之物,是因为茶的药理性完全符合禅师调节身心,而成为帮助他们养心的最佳饮品。所以,宋代禅师圆悟克勤提出的“禅茶一味”,这一震耳欲聋的法语道出:禅即是我们的心,而茶是外在的相。
古有龟山三十六村之称,村村种茶。其独树东南一隅,山峰连绵,与道教第一洞天霍童山毗邻。从海拔1079米的最高峰顶南屏峰朝北俯瞰,霍童溪由西向东蜿蜒,尽收眼底。龟山茶叶产区,因山间原始、自然、纯净,原生态环境而孕育了茶的卓越品质。关于龟山茶质,赤溪当地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清乾隆进士吴诗仁因受奸臣排挤,挂印还乡,一天,行经赤溪,看到这里清水秀丽,如诗如画,顿时胸中的怒气,一泻而散,万分感慨之余,不仅赞道:“清风追白日……”但因天热口渴,灵感迟钝,下句思绪全无影无踪。这时他看见附近一户农家中,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家正在院里纳凉。于是,他就让家丁去要点水喝。老者从家中拿出一个小瓷罐,从罐中取出一小撮茶,吴诗仁喝完后,感觉通体清爽,满口生津,就惊讶地问老者,这是何茶?如此奇妙!老者一边指着远处的高山,一边说:“这是龟山野茶,能生津、明目、去疲劳,当地人都称为‘龟来寿’”。吴诗仁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高山,嘴里若有所思地念叨“龟来寿、龟来寿。”,突然,他想到“龟来寿”不正是“归来寿”吗,想想自己官场沉浮一生,难道有比自由自在的人生状况更高的目标吗?能比比延年益寿来得更重要的修行吗?豁然顿悟的他不禁脱口而出:“清风追白月,天水绕壶凉。一溪披绿晴,仙茗气如兰。”
至此,吴诗仁携家人在龟山脚下安家,静心教育后代,他的大儿子和三儿子都考上进士,孙子辈也出了两个进士,人称“三代五进士,百年状元家。”吴诗仁为人好施,经常救济穷苦人家,得到了人们的爱戴,一直活到108岁而终。
之后,号称南宋百科全书的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朱熹,赴龟山精舍讲学而驻足赋诗。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元月,十四岁的朱熹就跟随父亲朱松由建阳专程到长溪瞻仰唐“开闽进士”薛令之的“灵谷草堂”。在返乡之际,朱松父子登龟山寺。龟山寺的晨钟暮鼓,深深吸引了朱松,也给年幼的朱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离山之际,朱松应寺僧之请,为龟山寺山门题匾留念。两个月后,朱松因病在建阳病逝。五十六年后的庆元五年(1199),七十岁高龄的朱熹为躲避“伪学”之禁,应长溪学生林湜、杨楫的邀请,由古田杉洋来到宁德。此时朱熹想到幼年曾留下足迹的龟山寺,顿生重游之心。朱熹在龟山精舍讲学时间长达月余。可惜他讲学的内容没能流传下来,只留下一首五言古风《白云亭》载入了乾隆年间的《宁德县志》:亭挹小南屏,遥联御经阁。四时发清兴,还尔林泉乐。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为龟山人文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朱熹一生好茶,广结茶缘,又早年崇佛,常与五夫开普寺住持圆悟大师一起品茶论禅,体验茶禅一味,建立了深厚感情,成为忘年之交。朱熹后来又以茶悟道,以茶悟儒。他在任漳州知府时,撰写《劝农文》,极力推广茶叶的种植栽培。当年朱熹在龟山寺开设讲坛的消息引来了长溪的林湜、杨楫、高松、孙调,福安的张泳、黄干等一批富有正义感的学子求知若渴,闻讯接踵而至,可以想象,朱熹与他的学子品茶修学的场景。
到了宋、元时期,赤溪绿茶声名鹊起,至清代涌现出“双泰成”“采和珍”“巫和记”等知名茶庄,有“赤溪茶叶香八闽”之说。龟山,作为整个赤溪产茶的腹地,她的茶,是如何走出去的呢?——这还得说说赤溪的龙涧岭茶路。
宋之前,龙涧岭古官道,已是赤溪与浙江平阳、温州等之间经贸交往的交通要道。《三山志》就记载着元朝赤溪陈亮考进举人之事,还记载着斑竹是个古村落。当地村民记忆,村道有一官道,在境内东北部,至岭脚处,是一个千古的龙涧潭的深壑,古官道平缓,约一米多宽,是旧时快速驿道。然后穿过龙涧岭一亭、龙涧岭二亭、龙涧岭三亭、斑竹岔头,可直抵福安的甘棠,而后北上至浙江平阳、温州等地。千百年来,商贾墨客,军队官吏,在这条古官道上南来北往。到清代中期之后,更为重要。当地村民曾记录,当年赤溪茶叶、红糖、粗纸、板糖等经这条古官道,通往福安和浙江的泰顺、平阳、温州等地,再由福安和浙江,北抵北京与山东济南。可以说,赤溪龙涧岭古官道为赤溪茶叶出埠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到了乾隆22年(1757年)后,因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茶叶贸易在陆路上受到了限制。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