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茶马古道,王蓬说,人们往往会想起川藏、滇藏茶马古道,那只是西南地区的事,其实,茶马古道的主要分布地是大西北的陕甘青新。在秦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陕甘地带的丛林草莽荒野,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一条文明传播古道——茶马古道,也叫陕甘茶马古道。古道的源头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秦巴腹地。有关专家通过考察、考证、研究提出:“陕西是饮茶和植茶最早的地区之一,陕甘茶马古道是中国茶马古道的主干道,比西南茶马古道历史更悠久。”
陕甘茶马古道由明代陕西商人的商贸活动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当时也把茶马贸易的商队叫骆驼客。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运量有限不能胜任,加上所走的路线大部分为沙漠之地,所以用骆驼。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管制,贩茶分区域,因此陕甘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采访中,王蓬详细地向记者描述了陕甘茶马古道的路线:从紫阳出发,途经汉阴、石泉、西乡,再过洋县、城固、汉中、略阳,进入甘肃徽县,然后到古河州(临夏)。距紫阳县城10里的瓦房店,任河和渚河交汇,上通巴蜀,下接荆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繁忙的茶叶贸易,使之成为古时商旅马队的市井。明清时期有17家会馆云集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有7个会馆存留,至今还存有北五省会馆和江西馆。会馆建筑得豪华排场,见证了当时茶叶的经营规模和盛况。现在勉县的茶店古镇、略阳的何家岩古镇等还留有茶马古道的一些遗迹。
陕甘茶马古道的线路其实也相当于当时的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起于长安的丝绸之路,不仅仅只运丝绸,茶叶也通过这条路运往西北、西亚及欧洲地区,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繁荣。唐蕃古道与丝绸之路在西安和兰州之间,基本共用重叠,今日兰州仍是进藏铁路与公路的枢纽,但在汉唐时期却并非完全如此,古代山川阻隔,车马不易,需尽可能近捷,不愿绕道。所以唐蕃古道过天水后,不必再走秦安、通渭、定西至兰州一线,而是经陇西、渭源至临洮在炳林寺或大河家渡黄河入青藏高原。
其实这条线也是一条传统的丝路商道,被一些专家认定为陇东丝路南线,原因是这条道沟连着茶马互市的重镇临洮。临洮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西部起点,也是秦长城的西部起点,还是青藏高原向关陇中原的过度地段,是中国古代占据青藏高原与河湟一带的吐蕃、吐谷浑、胡羌等游牧民族进入内地的必经之地,临洮有洮河贯穿,形成开阔的河谷,山岭水草丰茂,谷地平整肥美,适宜游牧、农耕和渔猎养殖。秦汉时期,在青藏高原、河湟谷地与河西走廊先后崛起的吐蕃、吐谷浑、匈奴、西羌凭借着马上优势,南下中原劫掠,临洮成为游牧民族进攻中原最好的桥头堡。所以从秦朝就在此筑长城,设要塞,胡骑烟尘,金戈铁马,载入半部史册。但漫长岁月里并不完全是战火烽烟,更多的还是胡汉交流民族融合。
最能体现民族交流融合始于隋唐,盛于两宋,延续至明清长达千年的茶马互市。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国家。早在西汉,王褒所写《童约》中就出现“茶具”这样的字眼,并写到如何汲水、如何煎用。唐代茶圣陆羽则写出中国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史载“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莫解。”这表明茶叶为游牧民族生活所必需,但牧区高寒并不产茶,只能以生产的骏马及毛皮与内地贸易,以物易物,“以所多易所鲜”几乎是所有民族的商品交换规律。《新唐书·陆羽传》中说“时回鹘人入朝,始驱马市茶”,表明早在唐时,北方游牧民族就开始用马匹与中原王朝交换茶叶。这样可以起到外安抚边民,内充实军力驿力,活跃边贸并和平相处的多重效果。所以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专设茶马司,配备熟悉情况的官员和通晓胡语的翻译任通司来加强管理。
临洮占有地形之利,西北与吐蕃、吐谷浑、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相邻,东南与秦岭南麓的汉中相连,这里是最近的茶叶集散首选之地。陆羽在《茶经》中把汉中列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位于全国茶区最北一线,越过秦岭再无茶树。作为距西北游牧民族最近的茶区,加之蜀道与汉江航运畅通,汉中成为沟通蜀地荆襄茶区与临洮马市的集散重地。《宋史》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熙河即临洮。汉中方志中记载,仅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汉中收购茶叶便达700余万斤,形成规模巨大的茶叶市场。那么与汉中对应的临洮也一定会出现规模巨大的马市。可以想见,每当秋高马肥之季,吐蕃人、西夏人、吐谷浑人、蒙古人就会赶着马匹驮着帐篷会聚到临洮,在平坦的河谷搭满帐篷,山坡上放牧着准备交易的马匹。马市上人头攒动,吆喝不绝,各种饮食、酒店、茶肆商幡招展,各种艺人也闻讯而来,把这塞外高原城市挤得满满当当,白天市声喧嚣,入夜灯火万点。一拨满载着砖茶、谷物的吐蕃人刚刚离开,又一拨赶着骏马的党项人搭起了帐篷,硬是把这桩茶马买卖推演了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