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于茶树枝干而生,伴随着枝干的形态蜿蜒盘旋。或灰白如干菌,或碧绿似春草,千变万化极尽自然之美。
这就是茶树地衣。许多古茶园内,地衣与苔藓在茶树之间最为常见,放眼望去,满是沧桑与原生态的欢愉景象。从西双版纳雨林深处的刮风寨,到武夷山正岩山间的牛栏坑,全国各地茶区,你都能寻觅到这些附着于茶树表面的身影。
在市面上,这样带有苔藓地衣的茶往往售价较高;许多商家在宣传自家茶叶的时候也以地衣为产品亮点……那么为什么带有地衣苔藓的茶较为被市场青睐?地衣苔藓究竟是何物?我们走访多位茶商、茶农与专家,看看茶树地衣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单丛、普洱、岩茶……地衣是市场敲门砖
伴随着懒散的秋阳,我走进这家位于重庆市南桥寺的“老单丛茶铺”,老板是个中年人,顾客上门自然泡茶以待。
闲聊几句,老板开始极力推荐某款老单丛。为了证实其所言“原生态、无污染、自然健康”的观点,拿出手机给我看了许多茶山拍摄的实景图。图中的茶树深处高山峻岭,根部及枝干被大量苔藓、蕨类地衣围绕,甚是美观。
“你看这茶树上的地衣,就是树龄很长的标志。我们茶区的茶,从来没有人管理干预,任其自然生长。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伴生植物!我们还有一款等级较高的老单丛,你能喝到其中淡淡的清新青草味,这就是地衣的魅力了!”
至于价格,稍微计算便可知道,以“地衣”为卖点的老单丛,相较于口粮系列的同类茶几乎高出50%以上。虽然没有在产品信息中详细标注,但俨然成了好茶的代名词。
无独有偶,打开网上销售平台,不论单丛、普洱、岩茶……但凡稍微有所名气的店家均附带着产品的工艺、原料、审评的图片。其中在原料的介绍中,价高的茶往往都有一幅茶树枝干特写图,与上述老板给我看的图片略有神似。
而价格方面,自然也比其他产品稍高一些,大约在30%以上。当然,一些“镇店之宝、茶王、茶后”就需另算了。
茶树的地衣苔藓越来越成为商家推销产品的有力方式之一,而销量方面,这些有地衣实物图的茶,常常也处于同类产品的平均销量以上。为什么带有地衣苔藓的茶卖得更好?茶树地衣究竟是什么?
部分专家:茶树有疾,疾在腠理
若要理清茶树地衣、苔藓的利弊关系,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茶树地衣、苔藓到底是什么?通过这篇2008年昆明植物研究所曾发布的调研论文《云南茶树上的附生地衣》我们能有个大致轮廓。
在其摘要中指出:对云南茶叶农场中的附生地衣进行调查发现:附生在茶树上的地衣有25属,51种;其中,45种是首次报道附生在茶树上,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癞屑衣和阿曼原胚衣,以及20个云南新分布种。
壳状地衣的共生菌丝侵入茶叶树干外皮层组织,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地衣酸,一定程度地加速了农场中茶树的老化;靠近茶树发芽点生长的壳状地衣和叶状地衣,造成芽体发育不良,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影响。
这份有多位科研人员参与的调研报告同时也详尽地标注了如何科学规范地清楚茶树表面的地衣与苔藓。不得不说在科学的结论面前,地衣与苔藓确实是阻碍茶树生长的“绊脚石”之一。
不止这份科研结果,其实早在1956年至1959年间,我国就有科研队发布了《茶树苔藓地衣的调查及防治研究》文献。部分摘录如下:
“……群众称之为茶胡子、青苔、茶虱等。苔藓地衣对茶树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很大,茶树枝干被苔藓地衣包围的,就不能萌发新芽,茶树生长不茂盛,同时地衣有菌丝,苔藓有假根、侵入茶树皮层,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养分,且苔藓地衣蔓生在枝干上也妨碍光线的照射,茶树生长势渐弱、产量减低……”
为什么茶树常有地衣苔藓相伴?这与树龄、温湿度、地势、土质、水源的影响都密不可分。有兴趣的茶友可以点击下方大图查看调查结果。
但是,我们仍需明白一点:无论是如今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还是祁门红茶的原产地。茶树是一种喜阴的植物,对漫射光更加偏爱。所以盛产好茶的地方常常较为潮湿,日照短且云雾长。这样的环境中,苔藓地衣自然不足为奇。
上述的调研结论,也要结合彼时“促产量、集中管理”的背景来说,具备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比如把遮阴的大树去掉一部分。比如适当减少茶树密度,去掉茶树周围部分植物以保证茶树养分等。
那为什么如今带有地衣苔藓的茶卖得更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加以考量。
茶商茶农:市场需求决定经济价值
带有地衣的茶销量更高,而茶品价格与茶农、茶商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亲自走访茶山的茶友应该都知道,地衣与苔藓并非某个特定茶区才有的景象,从普洱到岩茶,从绿茶到单丛,可以算得上屡见不鲜。
即便没有上过茶山的朋友,应该也从朋友圈的图片中体验过那种苔藓包裹茶树的自然沧桑之美。这也是茶商与茶农们认可的两个“准则”:树龄够长、原生态无污染。
知名寻茶人胡锦明这样描述地衣:“十多年间,我遍寻了不少云南各地的大小茶区。越是深处密林,越是人迹罕至,茶树被地衣苔藓依附的情况就越加明显。但我不觉得这是很大的坏事,相反,如果某个茶园一棵茶树上都看不见一点苔藓,那我会觉得这里的生态有问题。”
老胡的观点代表着市场上一部分茶商的看法。但不止茶商,大部分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苔藓地衣情况显著的茶叶:“因为这些东西(苔藓)看起来很有感觉,就是茶树在自然环境中的样子。”
对茶叶有更加深刻认识的茶友还表示:“苔藓与地衣这样的伴生物也会协调茶叶滋味,让茶汤更加丰富饱满。在岩茶水仙中如果喝到苔藓的香气,那无疑是极好的。不论哪个地区的茶叶,苔藓地衣都是好茶的标志之一。”
另一位茶商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有位种菜的农民非常科学规范地种植青菜,他家的菜又大又好,但销量平平。后来他用剪刀在菜叶上挑了一些小洞,类似虫咬的痕迹,很快便将菜卖光了。”
苔藓地衣也是如此,抛开它对茶叶滋味的影响不说,有丰富藓、蕨类植物覆盖的茶树往往更受青睐。至于前文提及的地衣影响茶叶产量的问题,老胡用亲身经历给出答案:
“首先我不否认地衣影响茶叶产量,这是科学。但是经济价值就有待考量了。我在刮风寨收茶的时候,未修枝的茶树往往产量少,但能卖到600元/公斤;修枝的茶树产量高,但只能卖400元/公斤。虽然产量增加了,但对茶农来说经济价值可能不增反减。”
“80年代的时候,南糯山曾经提倡增产。将老树挖掉种植小树,因为那时候大树小树的差距不明显,小树产量更高。但从长远来看,被地衣覆盖的老树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到现在小树完全无法比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仅于此,茶农们对茶树地衣也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老班章核心产区的一位茶农对我们说:“茶树长地衣是很正常的,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植茶树,到我这里也不愿意过多地调整。被苔藓影响而枯死的茶树枝干我们选择直接折下来就可以了,虽然每年都有这样枯死的症状,但不至于伤害整株茶树,更不论直接将茶树致死。”
由此可见,茶商、茶农以及消费者,对茶树地衣问题都保持着乐观或是开放的态度,而这个群体又是决定茶叶市场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集中管理的茶园,人为干预较多。人们为了喝到更好的茶,所以会误认为苔藓是一种评断标准。
事实上,有苔藓是共生环境,而非苔藓越多越好。苔藓长得越好,会阻碍茶树的健康,吸收茶树养分和水分。如何权衡利弊?在科学规范的管理与市场需求之间,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之下将茶树地衣问题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或许是健康品饮原生态好茶的最优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