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生产 > 普洱茶压制包装 >
普洱茶为什么要紧压?
普洱茶有两种形态,散茶和紧压茶。后者相较于前者更能体现出普洱茶的根本特征——后发酵。
 
虽然散形茶在贮藏过程中也存在持续发酵的动能,但推动这种动能的是有氧菌(也称有氧发酵)。但普洱茶最有价值的衍生物(大量对人体含有保健功能的化合物)却是在厌氧状态下出现的,也是厌氧发酵的结果。
 
普洱茶是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连续转换的发酵模式,离开厌氧发酵,普洱茶的功能性将大打折扣。而普洱茶的厌氧发酵必须依赖一种特殊的物理形态作为发酵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紧压模式”,即我们经常看到普洱团茶、普洱饼茶、普洱沱茶、普洱砖茶四种形态。
 
为什么是“紧压模式”?
 
普洱茶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过的“原始发酵最科学的方法”。它最大的优点是将普洱茶的发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为有氧发酵。
 
主要体现在普洱茶初制阶段,包括鲜叶采摘、杀青、揉捻、晒青、分拣等。在这个阶段,茶叶中原有的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将叶绿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脱植基叶绿素,并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出现难得的褐变现象。
 
在这一阶段,普洱茶的“揉捻”显得尤为重要,基本采用“重力揉搓”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重力揉搓”将茶叶表面的“保护膜”搓碎,再以自然晒干的方式,使空气中“悬浮”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侵入”,完成茶叶在自然状态下的第一次“自然接种”。
 
同时,多酚氧化酶在接触到茶叶的酚基底物而产生酶促反应,其涉及到的主要底物是黄酮类物质,如根皮苷、儿茶素、表儿茶素和基于表儿茶素骨架结构的一系列花青素配基低聚物(二聚体至七聚体)。完成普洱茶初级氧化阶段。即有氧发酵。
 
第二阶段为厌氧发酵阶段。
 
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后(晒青毛茶),必须将其紧压成形,即团、饼、沱、砖。最初,我们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是团、饼、沱、砖呢?而不是其他模式?很多资料解释是因为运输方便的考虑。
 
如果仅仅是为了运输的方便,除了“砖”符合这个因素外,其他的团、饼、沱都不具备运输方便的特点。这是因为:一是它们都有圆形弧度,而有圆形弧度的物品很难叠加,因为它们的受力面积比“砖”小,受力均匀度也比“砖”差了一大截。这就自然带来了运输上的难题。
 
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包装就存在“多层包装”的问题,以“饼”茶为例,古代一直沿袭两层包装的模式,即笋壳包饼,外用竹编笼大包装,清朝遗留的“老茶”可以作为代表,但在1943年之后,又在饼茶外加绵纸包装,外用的笋壳及竹编笼仍然沿用,形成三层包装。
 
在其他茶类很少见到。至于团茶的运输,直到今天仍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果不采取“过度包装”与精心呵护,其运输过程极易出现破损。二是在同等计量下,团、饼、沱要比砖这种形态占用更多的空间,带来运输成本的提高。
 
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团、饼、沱的制成工艺本身要比“砖”来得复杂,尤其是“团”,因为是纯手工的原因,要想制作一款精美的产品,其工艺的复杂性更是常人难以想象。因此,普洱茶制作者不可能因为所谓的“运输方便”的原因,加大自身的制作成本。
 
因此,只有一条思路可寻,是为普洱茶持续的发酵搭建一个载体。
 
1、普洱茶紧压成形标志着生产过程的完结,而非发酵过程的结束。晒青毛茶如果不经过紧压过程,即使存放时间再长,也是普洱茶的原料,不可能成为普洱茶。普洱茶原料在紧压成团、饼、沱、砖这些固态形状之后,也就完成了普洱茶的全部生产过程(含产品包装)。
 
但相对发酵而言,其固态发酵的过程远没结束。换句话说,普洱茶原料在紧压成形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酵“载体”,开始了后续发酵的过程,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发酵过程,普洱茶才能结出真正的“硕果”。
 
2、紧压固形促成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氧菌与厌氧菌的转换,这是普洱茶发酵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
 
晒青毛料虽然有微生物菌群的“干预”,但基本上是以有氧菌群为主,而普洱茶更重要的发酵是以厌氧菌群为主。这是因为自然界中有氧菌与厌氧菌分工是不同的。有氧发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组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是将有氧发酵不能完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茶叶在紧压成形后,除了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则是缺氧状态,这恰恰有利于厌氧发酵的发生,因为只有厌氧菌群的“参与”下,普洱茶才能出现其独有的衍生物质,而这些衍生物质是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因子”。而厌氧菌群存活与“工作”的前提,是厌氧条件。
 
因此,普洱茶的“后发酵”基本借助的都是紧压成形的方式。如果说普洱茶在紧压固形之前,其发酵的“主力”是微生物有氧菌群,但在紧压固形之后(团、饼、沱、砖等),其发酵的“接力棒”则交给了微生物厌氧菌群。
 
3、紧压固形以圆形为特征,使发酵产生最佳的“工作效能”。普洱茶紧压固形有多种形态,除砖茶以外,都带有明显圆形特征。
 
如团茶外形似满月状,饼茶近似半月形,沱茶则接近碗形(半圆状)。这种圆形为主的特征,不仅是为了外观的美感,更多的是符合发酵的要求。因为微生物的发酵忌平面和直角,最适合的“工作空间”是以圆形为主。
 
普洱茶的有氧发酵与厌氧发酵这两个阶段的轮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酵链条。
 
因此,历史上留传下来的陈年普洱茶,基本上是以团、饼、沱等紧压成形模式出现,极少见到散形茶。因为散形茶只存在有氧发酵的过程,缺少厌氧发酵的程序,必然造成散形茶后续的演变呈炭化的趋势。
作者:陈杰
日期:2022-03-1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