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营销 > 市场分析 >
茶叶“华尔街”酿变革

普洱茶

   茶叶的增值和发展最终落点还是回归市场。
   人们对茶的品种喜爱程度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茶文化的更新。
   作为国内外认可的平台,南方茶叶市场成为茶市的“风向标”。
  芳村大道中,从醉观公园过桥便是山村。这里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大大小小分布着几十个市场主体,成千上万的商户在此生根发芽。
  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从最初的洞企石路茶叶交易一条街,发展至今以山村为主辐射周边区域的茶业(与茶相关产业)配套专业市场,承载近万商家,只用了大约20年。此间,随茶文化的复兴和茶叶重新被大众认知、关注,茶叶市场交易不断扩大。而消费的增加、资本的进驻,茶叶市场波动不断,更有过非理性膨胀、“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时代。
  以南方茶叶市场为调查样本,重新梳理市场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某些规律:上世纪90年代,近八成茶商经营红茶;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4年,铁观音销售占主流并达到顶峰;2006年始,普洱重新被认知,现在近九成茶商销售,成为市场追逐的“宠儿”。2010年后,市场陆续出现其他普洱品牌,普洱旋即进入品牌“战国时代”。
  行内人士分析,茶叶是半农产品,前端联系第一产业,关乎茶农生计;终端除品饮消耗还有收藏价值,离不开资本流动。茶叶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仍是相对年轻,每个阶段的变革都是因需求而变,在波动中寻求出路。而面对消费低迷、竞争加剧的大环境,处于调整期的茶叶市场该如何走向成熟?
  茶叶“华尔街”
  梳理南方茶叶市场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不少人在此完成茶农到茶商再到企业家的转变,这不可谓不神奇。行内曾有一说,南方茶叶市场就像是茶叶的“华尔街”,茶商一进驻就是向社会宣布,将在这里起飞。
  沿着414公交的路线,洞企石路往葵逢村,茶叶商铺绵延,看不到尽头。绿茶、红茶、普洱、花茶等各品类的茶叶堆出路边,刻意招徕路人的注目。人流稀落,上门寥寥,茶叶交易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一名茶商毫不讳言。
  退休的陈国昌骑着单车徜徉在南方茶叶市场的内街,然后停下来到相熟的茶行喝杯茶。作为山村的前任村干部、南方茶叶商会的会长,陈国昌每次与茶叶市场的碰面,就是对历史温习和梳理。
  南方茶叶市场作为芳村茶叶的“风向标”,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陈国昌回忆,因为当时有天时地利,这里本身有一个大型茶叶加工厂,加工花茶而闻名。芳村又叫“花地”,盛产花卉,因而花茶制造成行成市。“整个芳村东滘地区有超过100家茶叶加工厂,我家里二楼也有一个,做茉莉花茶的。”
  80年代末期,江浙一带以及福建湖南收茶茶商、茶农来芳村烘焙。特别有部分广宁人、福建人在此地做茶,开始是茶叶加工,后来则转茶叶销售,而村委就提供档口服务,慢慢形成了二、三十家茶商的批发集市,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有全面开拓。“起初规模还不是很大,叫南方茶叶总汇,发展壮大改为南方茶叶市场。”后经基地及部门申请成为全国农业部试点,风头一时无两。
  聚友茶行的翁传仪1996年入行,在业内小有名气,得益于华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科班出身的背景,他对茶叶的观察独到而深刻。在他记忆中,以前的芳村茶叶市场实质是洞企石路一条街,旁边是临时建筑辅助茶农摆卖,商家最多只有300家,市面上以红茶、绿茶、乌龙茶为主。或与当时消费水平有关,茶叶档次分野还没拉开,有些“小农经济”烙印。
  梳理南方茶叶市场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不少人在此完成茶农到茶商再到企业家的转变,这不可谓不神奇。陈国昌说,南方茶叶市场是国内外最认可的平台,可找到与茶相关的任何商品,还融汇了部分如斯里兰卡红茶等国外的产品,铺位从不落空,商家“前赴后继”。行内曾有一说,茶商进驻南方茶叶市场就像是走进新品发布平台,是值得荣耀和赞许的;“就像是茶叶的‘华尔街’,你进来就是向社会‘敲钟’宣布,你即将在这里起飞。”
  在融汇红、绿、青、黄、白、黑六大茶种的芳村茶叶市场里,不是某种茶独领风骚,茶叶经营多变或多或少与经济发展关联。据翁传仪梳理,上世纪90年代,八、九成茶商销售红茶(滇红、闽红);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3年是铁观音的“黄金时代”,巅峰过后滑坡明显;2004年开始,茶叶市场渐变普洱天下,至2012年,市场9成商家经营普洱。
  翁传仪直言,时至今日,普洱专卖兼营店增量不减,在芳村一带近万茶商中,普洱茶成压倒性优势,可谓无处不普洱。某程度而言,普洱近十年的轨迹微缩了茶叶市场的高速成长史。

 转变,任重而道远。
 

作者:玲儿
日期:2014-10-22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