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种与中小叶种在物理性状上的差别,决定了:
大叶种茶,类脂物质较低、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中小叶种,类脂物质含量较高、多酚类物质含量较低。
类脂,指的是与脂和油很类似的化合物。类脂物质含量高的茶,香气比较充分和富有特色。
好的中小叶种制作的绿茶,一定具有香高、味醇的特点。
但是,又因为它多酚类物质含量少,总体内含物偏低,还有,内含物质很多又是脂溶性的物质,不溶于水,就有了绿茶不耐泡的弱点。
但,福建茶区的中小叶种,由于加工采用了轻发酵的工艺,使脂类物质降解,多酚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不仅香高味醇,耐泡度也高于绿茶。其代表性的茶类,就是乌龙茶系列。
大叶种茶,因为多酚类高,内含物远高于中小叶种,耐泡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大叶种茶更适合制作发酵类的茶叶,如普洱茶。
大叶种茶内含物质高,还有两个具体原因:
一是大叶种茶树喜潮湿性,这种潮湿性造成茶叶本身的苹果酸、醋酸、乳酸含量非常高;二是耐低温性,早晚和午间的温差非常大,形成鲜叶内含次生物质“富积”,如甘油三梨醇、甘露醇等含量都在累增。
由此,大叶种物质含量要高于中小叶种。
有一个观念需要纠正,就是所有的茶学教科书都存在一个误判,认为中小叶种叶绿素含量高于大叶种。
这个“误判”的根据,源于不是对两个树种鲜叶叶绿素含量的比对,而是采用了成品茶的化学比对。这就有了绿茶叶绿素含量高于普洱茶的说法。
普洱茶叶绿素含量低,是加工工艺所致。它的工艺路线,始终围绕“酶促反应”进行,而“酶促反应”首先摧毁的是叶绿素(更准确的表述是摧毁叶绿素a)。
而绿茶因为高温“脱酶”,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叶绿素。普洱茶是相反,故看上去不那么“绿”。
其实就鲜叶而言,大叶种茶树鲜叶的叶绿素含量,远高于中小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