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普洱茶品饮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饮茶者改变了以往品饮茶品时以新为贵的习惯,开始认识到老茶的可贵。陈年普洱随着岁月积累而成的醇厚滋味愈发为广大茶友所喜。此时“老茶”的概念就有必要进行厘清了。
我们会习惯性的以不同的时间节点来区分新旧,以这种方法来区分新茶老茶显然是不严谨的——且不说不同的仓储环境茶品陈化速度不同,仅就以时间点进行划分而言,茶品转化是连续过程,不可能在跨过某个时间点的一瞬间发生从新茶到老茶这种“质变”。
定义新茶老茶,首先要考量定义者自身接触普洱茶的背景问题。我们总是习惯以自身的经历作为时间尺度的衡量标准,比如对于近两三年方才开始接触普洱茶的茶友,六七年的茶品就可称为老茶了;对于2000年前后开始喝普洱茶的茶友,则起码要九十年代的茶品才能称为老茶。而在上世纪八零年代普洱茶尚未获得重视的时代,可喝到的普洱茶多是百年左右的号字茶和五十年代后的印级茶,在当时的饮茶者认为八零年代的茶品是新茶(在当时普洱茶处于“香港历史”时期,未经入仓存放的茶品被认为是半成品,不可品饮),这种观点甚至会保留到现在。
另外,还要看定义者自身收藏或接触过哪些茶品。如果手中从未持有或是未曾品饮过印级茶甚至号级茶,自然无法对于这些茶品形成直观的印象。相反,若是对于印级茶、号级茶有足够的接触和了解,那么对于老茶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当然,对于老茶之“老”也会有更为严苛的标准。
老茶的定义还需要结合仓储条件、茶菁种类以及人体对茶品的反应。以石昆牧老师在台湾南部环境条件(年平均温度25℃,年平均相对湿度72%)下对普洱茶仓储的观察经验,古树茶以五至六年为一个转变周期,台地茶是七至八年为一个转变周期。通过仓储,使得茶品的茶性从寒凉性转至平、温性转化。若要让茶品转化至性温的状态,古树茶需要两个转化周期(十至十二年),台地茶需要三个转化周期。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转变时间仅仅针对石昆牧老师所观察的仓储环境,当仓储环境参数改变转化周期亦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