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功效与禁忌 > 喝茶养生知识 >
茶疗
普洱茶
茶,自从被人类发现和利用以来,它的应用和发展,无不与茶的药用功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自古至今,茶与茶疗,一直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药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保健事业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随着祖国茶学研究和医药事业的发展,茶在医药学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引人注目,并开始走向世界。
 
1.茶疗的发生与发展
所谓茶疗,通常是指用茶为单方,或配伍其他中药组成复方,用来内服或外用,以养生保健、防病疗疾的一种治疗方法。当提到茶疗时,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远古时代神农用茶解毒的传说,它表明中国人最早是把茶叶当作药用的。不过,茶的药用,自《神农本草经》问世,才得到了确认。在这部我国现存的最早药学专著中,对茶的功用作了明确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说明茶本身确实是一种药,所以,在我国历代的医药著作中,大多有对茶的记载。如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茶治便浓血”,三国“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梁朝名医陶弘景在《杂录》中则说“苦茶轻身换骨。”
 
唐时,有关茶的强身保健和延年益寿作用的知识广为流传,促使饮茶之风大兴。唐显庆四年,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新修本草》成书,书中提出:“茶味甘苦,微寒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以示敬意。然后献茶给赴宴的宾客,宾客接茶先是闻茶香、观茶色,尔后尝味。一旦茶过两巡,便开始评论茶品,称赞主人品行好、茶味美,随后话题便可转入叙情誉景了。
 
元代,饮茶的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沿袭了宋人的习俗,除了清饮雅赏外,待客用茶提倡清茗伴茶点、茶食。另外,自元代开始,由于开放了西北市场,从而使得饮茶风习在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普及。
 
明代,随着茶叶加工方式的改革,成品茶已由唐代的饼茶、宋代的团茶改为炒青条形散茶,人们用茶不再需要将茶碾成细末,而是将散茶放入壶或盏内,直接用沸水冲泡。这种用沸水直接冲泡的沏茶方式,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味,更便于人们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明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明人饮茶提倡常饮而不多饮,对饮茶用壶讲究综合艺术,对壶艺有更高的要求。品茶玩壶,推崇小壶缓啜自酌,成了明人的饮茶风尚。并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饮茶风习已经水路传到西欧,经陆路传到俄国。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不仅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茶,而且办事、送礼、议事、庆典也同样离不开茶。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时,我国的饮茶之风不但传遍欧洲,而且还传到了美洲新大陆。
 
近代,茶已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阶层。饮茶已成了我国人民老少咸宜、男女皆爱的举国之饮。至于饮茶的方式方法更是多种多样,有重清饮雅赏,追求香真味实的;有重名茶名点,追求相得益彰的;有重茶食相融,追求用茶佐食的;有重茶叶药理,追求强身保健的;有重饮茶情趣,追求精神享受的;有重饮茶哲理,追求借茶喻世的;有重大碗急饮,追求解渴生津的;有重以茶会友,追求示礼联谊的……此外,以烹茶方法而论,有无毒”,有“去痰热,消宿食,利小便”之功用。又说:“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这是我国早期有关含茶药茶的记载。唐代著名药理学家陈藏器更是开门见山,在他的《本草拾遗》中称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指出茶是一种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而且,自唐开始茶疗有了新的发展,如唐代郭稽中的《妇人方》中记述有:“产后便秘,以葱白捣汁,调蚋茶末为丸,服之自通。”表时唐时茶疗的方法已打破早期的单一煮饮法,而开始出现成药丸剂。
 
宋代,茶疗时茶的服用方法更为多样,出现了药茶研末外敷、和醋服饮、研末调服等多种形式,从单方迅速向复方发展,使茶疗的应用更为广泛。这在宋代官方编纂出版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都有大量的记载。如由王怀隐主编的《太平圣惠方》中就有茶疗方10多则,其中包括用茶叶配伍荆芥、薄荷、山栀、豆豉等,用来“治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用茶叶配伍生姜、石膏、麻黄、薄荷等,用来“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的薄荷茶;用茶叶配伍硫磺、诃子皮等,用来“治伤寒头痛烦躁”的石膏茶等等。在《圣济总录》中所载的茶疗方也不少,如用茶叶配伍炮干姜,用来“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的姜茶;用茶叶配伍海金沙,用生姜、甘草汤调服,用来“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的海金沙茶等。总之,宋时由于茶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促使茶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疗效也更加明显,从而使茶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有效的茶疗方剂,不仅为历代广大群众所接受,用作防病治病的良药,而且在宫廷王室也颇受青睐。对此,人们不仅可从宋代官方编纂出版茶疗方一事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中找到佐证,其中有关含茶的药茶配方很多,如用“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搅成膏,沸汤点之”而成的膏茶;用“铁锅烧赤,以马思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成”的炒茶;用“金子末茶两匙头,入酥油同搅,沸汤点之”而成的酥签等。此外,还记载有玉磨茶、枸杞茶、金字茶、范殿帅茶、紫笋雀舌茶、清茶、建汤、香茶等等10多则茶疗方剂的应用方法。书中还明确指出:“凡诸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止渴,利小便,消食下气,清神少睡。”元代王好古的《汤液本草》亦载有茶能“清头目,兼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元代纱图穆苏撰的《瑞竹堂经验方》中,还详细地记载了两则治痰喘病的茶疗方,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应用。
 
明代,茶疗方的运用更为广泛。在明代吴瑞的《日用本草》中就有许多关于茶疗的记载,其中谈到:茶“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明代朱橚撰的《普济方》中专列“药茶”一节,收载茶疗方8则,并详细地介绍了适应症与饮用方法。明代韩的《韩氏医通》中,还记载有抗衰老的“八仙茶”方。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在论述茶性的同时,也附录了茶疗方10余则。此外,如明代李中立撰的《本草原始》、汪颖撰的《食物本草》、鲍山撰的《野菜博录》、缪希雍撰的《本草经疏》、赵南星撰的《上医本草》、李士材撰的《本草图解》、张时彻撰的《摄生众妙方》、俞朝言撰的《医方集论》、钱椿年撰的《茶谱》、许次纾撰的《茶疏》、程用宾撰的《茶录》,等等,都有关于茶性、茶疗的记载。
 
清代,茶疗更为盛行,所以,有茶疗方记载的著作就更多了。在清代的茶疗方中,最著名的首推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里记载的“天中茶”,这是沈氏根据温病学家叶天士茶疗方改订而成的,迄今一直为临床所应用。此外,刘长源撰的《茶史》、张路撰的《本经逢原》、陆廷灿撰的《续茶经》、汪昂撰的《本草备要》、王孟英撰的《随息居饮食谱》、黄宫绣撰的《本草求真》、费伯雄撰的《食鉴本草》、赵学敏撰的《本草纲目拾遗》、沈李龙撰的《食物本草会纂》、韦进德撰的《医药指南》、钱守和撰的《慈惠小编》,等等,书中都有关于民间茶疗方的记述。不仅如此,清代宫廷中也十分重视茶疗。如用于降脂、化浊、补肝益肾的清宫仙药茶,就是由乌龙茶、六安茶、中药泽泻等组成的。再如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仅清热茶疗方就有清热理气茶、清热化湿茶、清热养阴茶、清热止咳茶,等等。可见,在清代,上至皇室仕大夫阶层,下至平民百姓,茶疗已成为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
 
至于近代,特别是现代,茶疗的应用几乎随处可见。在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谢利恒主编的《中国医学大辞典》、南京药学院编的《药材学》、江苏新医学院编的《中药大辞典》等书中,都搜录了在群众中广为流行的大量茶疗方。在临床实践中,除茶叶单方外,还应用许多由茶与其他中草药配伍制成的复方成品茶,如天中茶、午时茶、减肥茶、甘露茶等。著名老中医耿鉴庭撰的《瀚海颐生十二茶》中的茶疗方,就是运用茶疗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今在群众中广为应用。近年来,许多茶学界和医学界著名专家,还对茶疗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如在《家用中成药》、《食物疗法精萃》、《养生寿老集》、《中国药膳学》、《中国药茶》等众多著作中,都有不少茶疗方搜录其中,它们都具有取材容易,制法简单,应用方便,价廉有效等特点,因而备受人们的欢迎。而且,不少茶药已打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有一批保健茶药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盛行,为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贡献。
 
2.茶疗的特点
茶疗,不仅适用于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多种疾病,应用范围很广,而且能防病健身以及抗衰老,养生延年。这也是茶疗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茶不论作为单方,还是与其他草药配伍组成复方,用来防治疾病,特别是对于病情不过重,病程长,一时难以痊愈的慢性病患者来说,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只有坚持长期服用,慢慢调理,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是对一些急性病患者来说,茶疗也不失是一种良好的辅助疗法。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的葱豉茶就是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病症的茶方;近代用午时茶治疗感冒等,这些都是公认的有效茶疗方。另外,《韩氏医通》中提到的抗人体衰老的八仙茶,以及近代根据茶能降血脂、降胆固醇,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的特性,研制而成的各种抗衰老保健茶,使茶的应用范围进一步得到扩大。
 
作者:茶妹妹
日期:2024-03-11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