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骥给大家说了两个关于茶的故事,都是与友情有关的,一些茶友也表示很喜欢这些故事,让老骥继续给大家讲故事。于是,老骥今天打算给大家说一说那些名人与茶的故事,还有一些关于茶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当然,如果你有自己知道的故事,不介意的话,也可以私信给老骥说一说,老骥会和你一起,与大家一起分享!
赐茶代酒
对于酒而言,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在社交礼仪中,酒都是很重要的“情感表达”的工具。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并适合喝酒,因此,就会用“以茶代酒”来代替,既不失礼,同时也能有效的开展情感沟通活动。这一“做法”的来源事实就是从记载的典故中转变而来的。根据《三国志》中介绍,吴国第四代皇帝孙皓非常喜欢喝酒,而且每次举办宴会时,来宾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一位大臣韦曜酒量并不多,而孙皓非常器重这位大臣。因此,每当韦曜喝不了酒的时候后,孙皓就会让内侍用茶偷偷的换掉韦曜杯中的酒。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来源,从这一典故的形成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也是茶文化内涵中的一种展现,以茶代酒,实际上是茶文化中以礼待人的具体展现。而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这一典故,正是经典著作记录结果。
陆纳杖侄
第一次看到“陆纳杖侄”这样的一个词汇,想必,很多茶友都和老骥一样,一脸蒙了,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不过不用怕,老骥离来给大家慢慢道来。
关于这个典故,我们要从饮茶之风兴起开始说起了。虽然,现在茶是比较普遍了,但是,在饮茶之风兴起初期,茶只是被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品鉴的饮料。而老骥要说的陆纳杖侄则是根据东晋《中兴书》的记载所流传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讲的是:陆纳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谢安的拜访时,仅仅安排了茶果来接待。而其侄子认为接待人是东晋极其有权势的人,因此就认为整个接待的安排过于简单,所以便自主主张,用丰盛的菜肴替代了原来的瓜果安排。待谢安走之后,陆纳便对侄子这一行为愤怒职责不已,并且杖责其侄子40板子。这就是陆纳杖侄典故的来源,这一典故也被成为我国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这一典故中丰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道德理念。当然这一典故的传承,离不开《中兴书》的记载。
单道开饮茶苏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姓孟,东晋高僧。少怀隐遁之志,好隐栖,常常服用有松、桂、蜜等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橘、枣等合煮的名叫“茶苏”的饮料。七年后,他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卧,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来移居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禅室坐禅,以饮茶驱睡。
王蒙与“水厄”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书画家、司徒长史王蒙特别喜欢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地喝茶,如果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于饮茶,去王蒙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于是,后人戏称饮茶或好饮茶者为“水厄”。
苏轼喻茶如佳人
古今历代文坛上,与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能像苏轼这样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诗词歌赋无不精彩绝伦的,几乎只有他一人。苏轼一生爱茶,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大量的咏茶诗词,其中最著名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被无数后人引用。
经过多年的品茶、学茶,苏轼对煎茶、烹茶也颇有研究,认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甚至对于泡茶的水,苏轼也很有体会,在《东坡集》中,他总结出南方的水比北方的水好,江水比井水好,泉水最好。“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词人的爱茶之情可见一斑。
毛泽东吃茶趣闻
毛泽东不但嗜好喝茶,而且还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水。他写的诗词中,就有名句曰:"饮茶粤海未能忘",可见他的革命生涯中没有离开过荼。据说,他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一边喝茶,一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客人总要吩咐警卫员沏茶相待。他最爱品西湖龙井茶,喝完茶水后还将杯中茶叶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吃得津津有味。这是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中养成的习惯。有一次,他在杭州时,利用公务之余,还在刘庄采过龙井茶,体验一下茶农的生产和生活。周恩来也喜欢喝龙并茶。为了力求把龙井茶推向全世界,在他的一生中曾五次陪同外国贵宾到西湖龙井茶区,了解龙井茶的生产情况和茶农的生活情况,表现出对茶事的高度关怀。1972年2月,他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杭州,在"楼外楼"饭店吃"龙井虾仁",还向尼克松赠送了特级西湖龙井茶。
周恩来与龙井茶
周恩来总是沏龙井茶招待国内外宾客,一杯清茶在手,谈笑风生。他很关心杭州梅家坞的龙井茶生产,1965年起曾先后五次到梅家坞视察,鼓励发展生产。有趣的是,有一次周恩来陪外宾到梅家坞,品尝龙井绝品“明前茶”,当他知道炒1斤“特级龙井”,茶农要采4万多个嫩芽时,不忍将茶渣倒掉,便风趣地说:“龙井味道好,要把它全部消灭掉。”说罢便将杯中茶叶全部咀嚼光,留下“啜英咀华”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