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历史悠久,自有传颂以来,至今已历2000余年。其间虽经起落盛衰,但总的趋势是向茶类增多、工艺完善、品质提高、文化丰厚的方向发展的。
武夷茶的历史阶段划分,在元代以前主要是团饼茶和蒸青、晒青散茶,明时出现炒青绿茶,清初研制出武夷岩茶(乌龙茶类之特称)和红茶。中国六大茶类武夷山拥有其四,而且还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因此武夷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代(Han dynasty)的武夷山是闽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国破灭后,勾践后裔无诸,就在武夷山之南的城村筑都冶,建立了闽越国。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至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历时92年,这是武夷山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由于闽越国王余善与汉朝廷对抗,扩疆,直至公开反汉,于是汉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于元封元年(前110年)冬,派四路大军讨伐闽越国。闽越王余善的一些部将降汉,计杀余善。闽越国被灭后,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为由,诏令将闽越遗民举迁往江淮之间,以虚其地(杨琮《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掘报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为了安抚武夷山的闽越族民,10年之后,汉武帝于天汉元年(前100年)在郊祀各路神祗时,特将武夷君列位其中,并令祀“武夷君用干鱼”(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以安抚闽越人。
以上说明,在汉代(Han dynasty),特别是汉武帝时,朝廷就知武夷山,并多有往来,因此纳贡和品饮武夷茶也就不足为怪、顺理成章了。据此,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多有茶诗文的苏轼(1037-1101年,字东坡),撰就的《叶嘉传》(《苏东坡全集》续集卷十二),以拟人手法歌颂武夷茶,并描写了汉武帝纳贡和品饮武夷茶的情景。
苏轼把闽茶取名为叶嘉,寓意“叶子嘉美”,并写到叶嘉“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说明汉时武夷山已有茶叶。
汉武帝得知武夷有好茶,即令建州太守搜寻并将之纳为贡品.
汉武帝见到叶嘉,非常高兴,曰“吾久饫其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表示要用当时煮烹之法——灸之、槌之、碾之、罗之、煮之……来品味武夷茶。
叶嘉入朝后,虽然遭到一些的妒嫉、攻击,但汉武帝品见之,深感其佳。说其“令人爱之”、“启乃心、沃朕心”、“真乃清白之士也”“朝廷宾客,遇会宴亭,未始不推于嘉”。说明武夷茶受到汉武帝的好品、赞赏,并作为宫廷的饮品。
后来可能是由于有的大臣贬之,汉武帝及朝中疏远了叶嘉。但过了一段时,汉武帝“颇思之,又命召嘉进宫”、“遂恩遇如故……”说明武夷茶再次被朝廷青睐。
最后,苏轼写到“氏于闽中,盖叶氏之苗裔也”。又云:“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说明当时福建之茶已很名贵,然作为其代表的建安、武夷之茶更是高人一等。
苏轼《叶嘉传》是一篇研究中国古代茶史的重要文章,多有茶人对其进行解读、评论。当代茶圣吴觉农评点此文时说:“苏轼实际上是以拟人化的词句来赞闽茶……。”(吴觉农《茶经述评》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
过去,大多都认为武夷茶的最早传说在南北朝的南齐(479-501),主要根据是清人蒋衡(1672-1743)的《晚甘侯传》(《云寥山人文钞》)。两文虽同系拟人手法的散文,但蒋文大都讲的是宋代建州北苑之茶,只有“森伯(晚甘侯之字)尝与王肃(南齐人)善”一句说到南北朝,其他都是写北宋之茶事,且把晚甘侯倒之到宋。相比之下,《叶嘉传》则多写到汉帝品武夷茶之情节,因此说苏文更近乎情理:一是在时间上,苏轼比蒋衡早了600多年,对武夷茶史了解也自然更早,且苏轼多有写茶诗文,其中写到建州、武夷之茶;二是苏文中的汉代朝廷与武夷山多有交。而蒋文中的南北朝朝廷则鲜见与武夷山往来。因此说在汉代就有武夷茶传说更具情理。虽然《叶嘉传》毕竟是拟人法散文,且文中有时间上颠倒之处,因此不是为考证之据。
但是原福建博物馆馆长陈龙的《闽茶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云:“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发现丰硕,不难从出土文物中数以万计的陶器里识别出大量茶具,这再一次证实了汉代闽越国先民已普结茶缘的事实。”文物是力证,从中说明汉时武夷山先民已有用茶之习。
(责任编辑: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