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地灵人杰,圣贤频聚,任意一块山石,一泓碧水,都可能曾与某位名人结缘,与某段历史邂逅。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处澄潭碧水上,遗世独立着一座石岛,石岛上隐约刻着“茶灶”两个大字。在水一方的这块磐石,其貌不扬,却不平凡。它曾围坐过中国历史上三位文化巨人,并在这里演绎过一段千古流芳的文史佳话。
这三位文化巨人,就是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和他不期而遇于武夷山的两位挚友:诗人陆游(1125-1210)和词人辛弃疾(1140-1207)。古代文人都有在姓名之外取字立号的习俗。三位文化巨人在他们中晚年后,都给自己取了新的字号,号中且不约而同地用了个“翁”字。
朱熹号晦翁,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瓢翁。一个“翁”字,灵犀相通地折射了他们对朝政昏庸腐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患、无奈与抗争。在武夷山,“翁”是对德高望重长者的尊称,由于他们的号都有“翁”字,因此他们被武夷山百姓合称“武夷三翁”。
他们不仅名号同字,心灵相通,志趣相投,而且机缘巧合。宋代实行祠官制度,坐落于武夷山大王峰下的冲佑观,曾委派过许多“佚老优贤”的官员前来“奉祠”。在1177年至1195年期间,朝廷先后并多次任命上述三位文化巨人到山深地僻的武夷山“提举”冲佑观。其中陆游四度、朱熹两度、辛弃疾四度担任此职。他们在没有担任武夷山祠官期间,也曾多次游历武夷山探奇访友,到冲佑观“奉祠”后交往益深。
似上天刻意让三位伟人要在武夷山相遇,以促成一段历史传奇的美妙,一席“武夷三翁”的美谈。“三翁”聚首武夷山,不仅增进了他们之间的私人情谊,而且共同作为诗界大家,更升华了他们铁马冰河的豪放诗情;共同作为忧愤思想者,更升华了他们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共同作为武夷山有缘人,更升华了武夷山学术执全国牛耳的地位与荣耀。
他们的聚首,在武夷山发出了莫大的声光。碧水丹山的崖崖壑壑布满了他们的行踪,其中的“茶灶石”便是最熠熠生辉的胜迹。
“茶灶石”位于隐屏峰西南面九曲溪的第五曲中,形若砥柱,色似璞玉。朱熹性好山水,常呼朋唤友于天地之间坐而论道。五曲隐屏峰下的庐舍园圃,原是他义父刘子羽家族的产业。
朱熹青少年时期及任冲佑观提举期间,常随义父和师友游学居住于此。53岁时,更在此辟地修建了“武夷精舍”,长居达8年之久,著名的《四书集注》便在此完成。
五曲周边是九曲溪和武夷山景区的精华所在,朱熹在周边物色了多处独具特色的景点,其中五曲的石岛最为朱熹所钟爱。它四边皆深水,移舟可上,周遭环境十分清幽。石上可围坐六七人,中有天然凹坑如灶,可支壶煮茗,是朱熹会友品茗谈论的经常去处。
朱熹48岁便提举武夷冲佑观,在修建武夷精舍前,陆游和辛弃疾就与朱熹相逢于武夷山。朱熹作为东道主,对神交已久的他们,认为最佳的待客去处就是五曲的石岛,最好的招待饮品就是山中佳茗,最投缘的话题是交流不尽的往圣绝学、天地浩气……
他们移舟登临石岛,在这块丹崖环拱,碧水潆绕的磐石上,就石作灶,就溪汲泉,置壶煮茗,促膝环坐,把盏论谈。相同的际遇,相似的情怀,相一的抱负,让他们相见恨晚。不期而遇相约到这块磐石的他们,或谈诗论词,辨理穷经,或伤时感世,忧君忧民,或评攻辩守,拔剑问天……
且饮且谈间,不觉日薄西山。起座登舟之际,思维跳跃的瓣翁发问:座下磐石何名?才情浪漫的放翁说:莫非就叫“茶灶石”?早有为此景取名而不得的晦翁抚掌大悦,说:“茶灶石” ?太好了!明儿就来题上!
传说,巨石上镌刻的“茶灶”二字,就是朱熹当年亲笔题写并请工匠刻上的。石岛得名后,他们以及其他师友弟子,登临更加频繁。书生意气在这里相撞出更多的火花。“茶灶石”的名声也伴随着他们在这里顿悟出的思想和诗文,被刻入麻沙书坊的雕版,传出武夷深山,远播四海宇内。
不久后,武夷精舍落成,朱熹欣喜若狂,为“五曲十二景”一一赋诗,拟集成《武夷精舍十二首》。当为“茶灶石”题诗时,他回想起“三翁聚首”情景,挥笔写下: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
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责任编辑: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