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用紫砂高温烧制成的陶器,以江苏宜兴出产的最好。制作紫砂壶的原材料由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统称紫砂泥。紫砂壶若长期使用,壶的内壁会结附一块块海绵状物质,俗称“茶山”。有了茶山,即使是白开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爱喝茶的汪智强,开始涉足紫砂壶的收藏。二十年间,他遍访宜兴的名家巧匠,收藏各式紫砂壶近千把。在他的工作室,各样紫砂壶摆满房间,仿古如意壶雅致古朴,将军壶气度不凡,梅桩壶飘逸清奇……置身这个紫砂壶的世界,参观者顿觉被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所包围。汪智强告诉记者:玩壶其实就是“滋养”自己,日复一日的泡养、把玩,壶身渐渐丰润如玉,人也不急不躁,不经意间,有了足够的耐心来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无常。
与壶初识,情缘饮茶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汪智强的玩壶经历始于喝茶。上世纪90年代,汪智强刚开始做针织生意,每次去广州谈合同,潮汕的客户都会带他去“吃茶”,当时用的就是紫砂壶。北方长大,喝惯大壶茶的汪智强回忆,初次喝到紫砂壶泡的茶,十分惊艳,滋味浓,味道正,茶味香。回来后,他特意到天津古文化街入手了他的第一把紫砂壶。
最初买壶,汪智强并不是很懂,只是觉得有趣就会买下。他从橱子中拿出一把奇怪的“紫砂壶”,壶的钮、盖、腹、把、足、气孔俱全,唯独没有倒水的流嘴。汪智强演示后,记者恍然大悟,原来此壶流嘴开在底部,利用把手上的小气孔,改变壶内压力控制出水,工艺堪称精妙绝伦。“这把壶的壶形很特别,原料是潮州的一种红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这是后来我到了宜兴,才搞明白的。”
不到宜兴,根本不晓得一把紫砂壶里还有那么多门道。汪智强介绍,紫砂产于宜兴丁蜀镇,只有这里的矿泥烧成的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紫砂矿泥出品极其不易,它深埋在黄石矿层下,藏在粗陶用泥和夹泥中间,需要采矿、选矿才能得到,因资源十分有限,目前已被禁止开采。从矿石到可以做壶的熟泥,还需要晾晒、磨碾、锤炼等十几道工序。“泥料、成型、烧成三者交互作用,让紫砂壶虽不挂釉而富有光泽,虽有气孔而不渗漏,既保温又透气,用的时间越长,壶身愈光润古雅,茶汤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放入沸水,也会有清淡的茶香。”
千金易得,一壶难求
紫砂壶的历史起源没有统一说法,明代第一部紫砂茶壶的专论《阳羡茗壶系》称:“创始,金沙寺僧。”也有人考证后认为,宜兴紫砂可能源自更早的宋代,如北宋梅尧臣就留下“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佳句,可用佐证。
紫砂壶的流行自明代中叶起,当时饮茶与品茶的风气日盛,宜兴紫砂成为文人墨客最推崇的茶具。不过,文人笔下的紫砂壶,与老百姓日常用壶,还有一些“区别”。汪智强介绍:“紫砂壶中,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价值上有天壤之别。例如供春的树瘿壶传世极少,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说。市面上常见的商品壶,只是喝茶用,收藏价值有限,历来不在赏壶、鉴壶之列。”
汪智强告诉记者,现在宜兴大概有几万人制作紫砂壶,真正供不应求的是那些大师做的手工壶。手工壶讲究的是艺术与技巧,要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才能彰显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要创作出一把好壶,需要精心设计、仔细雕琢,耗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所以真正的紫砂艺术品产量日稀。
艺术联姻,传承文化
紫砂壶在国内原属于“小众”藏品,长期以来拍卖的数量不多,价格也不算太高,十几年前,最贵的紫砂壶不过百万元。近些年,“紫砂热”让紫砂壶的价格一路看涨。这两年双名(名人名家制)壶更是屡破千万元大关,也将这个收藏类别成规模地推向高端市场。
对于疯狂的紫砂壶市场,汪智强觉得:“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就改变了紫砂壶带给我们的那种涤净烦嚣,淡泊明志的感觉。”他说,紫砂壶最打动自己的就是它古朴淳厚,不媚不俗的文人气质。特别是清朝陈曼生创制的“文人壶”,从壶身表面的诗、书、画,到壶底、壶把和壶盖的篆刻,无不体现着传统艺术的迷人魅力,让人爱不释手。2008年,汪智强创立了智雅轩紫砂陶艺工作室。今年汪智强还与美术界朋友一起,邀请宜兴的工艺美术大师来石举办了紫砂壶展,让市民近距离地欣赏了大师的紫砂精品。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汪智强表示,他准备将更多紫砂壶优秀作品引入石家庄,会邀请全国以及省内的书坛、画坛名宿新秀,前往宜兴与当地紫砂名家联袂创作。他希望此举能让书画艺术在弥足珍贵的紫砂壶上熠熠生辉,也让紫砂壶在文人书画的映衬下更流光溢彩,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