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友@走出逆境说茶:这些年各厂家普洱市场出货量大、品种大、大路货相继一波接一波,作为十年前接触普洱的我,现在有点点想请教下老司机们。
本人一直遵照藏新喝旧、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以口收茶为观点,虽然发烧,但不烧钱,一款茶要打动自己量入,基本要试过多次才决定存货,自2009年后,感觉一些大厂的大路货品质有所下降,如X关甲特金销等、大X7572、7542、V93等,口感和汤质上有所偏离,过往基本上是每年进一点点新出的大路货,这些年基本己停止买入,反观转移到三四线或寨厂的茶品,原因究竞是什么原因?
大厂供货量大,生产量大,订单量大,市场门市拓展大,传统生产工艺估计难以传承。
晒青与烘青
1.晒青工序,各大厂还有继续这个工序吗?还是烘青?
相信不少茶友也在疑惑,这两个名词会对茶质有何影响呢?
至于这两个名词,我不在这里多说,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2.茶场的不断扩大,过量的采摘,肥料的不断投放,土地矿物流失等等因素是否存在。欢迎各路茶友共同讨论探讨。
以下是说茶网整理的其他茶友的观点:
@骑马过海:如果是烘青就不是普洱了,肯定是晒青,但一些不知名小厂小作坊会不会掺烘青就很难说了,大厂怎么会砸自己的招牌(除了川渝特供甲沱掺烘青,15年就没有掺了)
@茶树桩:是的,我也疑问,喝了这么多年,好坏基本能分清的,但后期转化心里没谱,就是抱着瞎碰的原则。有些茶有明显的焦糊味道,也不知道是炒茶温度高了?还是采用了烘箱烘干?
@龙运边缘:一直喝过来,基本大厂,心里有标准,是否传统工艺,是否可以转化得好喝,心里有数。
@小小埋汰狗狗:这两个问题确实比较重要,现在有很多新茶都很香,不见得是好事。
@走出逆境:普洱茶制作工序:采摘-摊鲜-杀青-摊凉-揉捻-干燥,晒青是揉捻之后的干燥。晒青与炒青、烘青等其他干燥方式重要区别是“温度”,炒青、烘青干燥工艺温度高,基本切断了茶叶中酶类活性物质的生命,而晒青则不同,自然阳光,温度低,保留了活性物质的生长可能性,也是为普洱茶长期存放“越陈越香”创造了潜在的活力。
说到晒青前,不得不说揉捻,曾喝到过一些寨厂的晒青是晒青了,但是揉捻不到位,导致茶质溢出慢,香气欠缺等等。一款好的茶不遵循制茶工序,最好的原料也是徒劳。
@登泰翔:每个厂家都会说自己的普洱茶是晒的是古的是纯的,原因在于这些年有限的不断上涨的优质原料成本与追求现值利益已经成为生产经营过程最为棘手的一对矛盾,规模、边际利、变现速率、生产技术等因素如何有机结合是厂家面对市场竞争必须考量的问题。因此新茶,原料配比、非传统工艺技术的尝试等等,应该说焦糖香是正常的了。
@茶壶泡咖啡:这个需要茶友有一定的品饮能力。以前下关的茶都具有烟味重这个特征,所以下关一直都有晒青、烘青的争辩,但结果如何就见仁见智了。
@木有就是木有:现在大厂的原料供应这块,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的基地(承包的茶园/或自己种植的台地茶),一部分是收购。自己的茶园有烘干的,有时候云南的天气不好,根本就没法晒干,但是收购茶农的这部分是晒干的。但是大厂的货都是拼配,晒干烘干拼一起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