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有很多打着“普洱老茶”名号兜售的茶叶,价格从十几元到上万元一饼,差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百余年的老普洱,基本只会出现在拍卖会上,存期在三、五十年左右的老茶,市场存量也很少。据了解,这些“普洱老茶”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经广东仓、香港仓所出的陈年茶;有的则仓储流转过太多地方,连卖家自己都说不清;其中甚至不乏一些湿仓、 受潮,已经霉变的茶。为了以正视听,也为了让爱喝老茶的人心里有数,我们梳理了一下年份普洱茶的三个时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号级茶
在清代,云南总督鄂尔泰在普洱府宁洱县设立贡茶府,把西双版纳最好的茶进贡朝廷。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曾记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这类贡茶,属于优中选精,量极少,又是皇室专用,保存至今的都珍藏在了博物馆。比如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人头普洱贡茶(也称金瓜贡茶;是目前存世 最古老的普洱。)和几乎绝版的普洱茶膏,它们的文物价值远高于品饮价值,是我们追溯普洱茶发展历史的有力佐证。
不过在民间,从清朝中叶开始到民国时期,普洱茶的交易变得繁荣,有大量经营普洱茶的私人茶号涌现,如同庆号、宋聘号、福元昌等,这些茶号历经世纪变化与盏战争纷乱,如今虽然几乎不再营业,但有极少量当年生产的茶叶还得以幸存,这些茶今天统称为号级茶,身价可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的大品牌茶
新中国成立后,私营茶号纷纷结束营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茶厂时代开启,勐海茶厂、下关茶厂这一类大厂形成了普洱茶的产销主力军。
这是大品牌的辉煌时期,茶叶除了供应国内市场,还销往东南亚一带,普洱茶生产也真正步入了规范化体系。国家出台了茶叶生产标准、出口标准,产品的品质、等级有了明确的规范,茶叶原料的收购也不再散乱随意,明确了鲜叶的采摘标准、季节、等级、区域等。产品也开始使用系统的拼配配方,口感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在加工制作中,机械化设备的介入也越来越多。
因为是国营时代,产品的包装很单一,早期都是使用“八中茶”圆标,或印有“中茶牌圆茶”、“云南七子饼茶”等简单字样,但生产日期、产品重量等基础信息还没有规范。后人辨别产品都是根据外包装纸上的“八中茶”圆标的颜色、大小、包装纸进行粗略的分类,比如外包装上印有黄色茶字的圆茶—— “黄印圆茶”,多指勐海茶厂在1950年代末期生产的茶叶。但是这样的辨认粗犷而不严谨,给了不良商贩很大的可乘之机。
大品牌茶时期,市场出现了许多公众认可的经典产品,这些茶品量大而具有延续性,许多到今天一直在生产。比如下关茶的铁饼T865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生产;勐海茶厂以7542为配方生产的生饼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生产。而最初T8653或7542的编号并不直接出现在茶饼外包茶票纸上,而是贴 在大箱的竹编上,所以那个时期它们的名称有着许多变化。像老茶客们十分熟悉的中茶商标青铁饼、88青,指的也就是它们。
这个时期同款同年份的茶,在不同卖家手里,价格可以有十倍甚至更大的差异,有真假难辨的因素,也和仓储差异带来的口味不同有关。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我们在买这一时期的年份茶时,仍主要凭借感性经验或是对卖茶人的信任,业内至今缺乏一套可以客观准确断定其真假、年份的方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20世纪90年代开始,普洱茶业行业进入了百花争放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国营茶厂纷纷改制,一批国营茶企曾经的大佬们都纷纷自立当家,许多其他茶类的技术骨干或茶商,甚至其它非茶行业人士也加入到了制作销售普洱茶的洪流当中。
新的成员来到云南茶山,手把手教茶农杀青,将更好的制茶经验和技术传授给茶农,提出了对原料更精细的要求;新的茶厂纷纷建立,引入各类先进的制茶设备和管理经验,普洱茶的整个制作工艺都得到了提高。同时普洱茶也逐渐从原来整体比较粗放的风格开始走向更多个性、更细致的方向,并有大量精品茶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洱茶开始出现了山头和拼配、古树和台地等大量个性概念,市场对于年份普洱茶的口感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于是各个茶企都开始总结曾经储茶的血泪教训,开始摸索最适宜存放茶叶的条件,比如在不同区域设置实验仓库,观察检测茶叶陈化变化。在同一仓储中,使用不同原料、不同配方的茶叶,花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去搜集每年茶叶变化的数据,不断追溯同一配方、同一仓储下茶叶的滋味、内质的转化。在这短短一、二十年里,有许多新生普洱茶的优秀代表,它们虽然时间不及20世纪90年代所产的茶叶久远,但陈化口感完全不逊于那些前辈茶。同年份的同款茶,在不同的地域存放下,会有着不一样的香气和滋味,让普洱茶变得更耐人寻味,更值得去把玩。
时间带来的魅力,让人无法抵抗普洱老茶的诱惑,但俗话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理,普洱老茶的水也颇深,没有横扫江湖的实力,请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