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推出的“媒体人眼中的大益茶”系列报道里,频频出现了“微生物制茶法”、“大益HMFE-7号普洱茶罐式固态发酵技术”等专业名词,相信让不少益友觉得很疑惑:这些和我喝的茶有啥关系?普洱茶发酵技术有三代?
就此,益信君专门向咱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以下简称:七号院)的专家、老师们请教,发现一饼饼具象的普洱茶,在他们的眼中是一个个化学分子式、是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菌群。而这些化学分子式、微生物菌群和杯中的普洱茶确实有着莫大的关系。
由于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课题,一篇文章不足以让各位了解其中的奥义,益信君将推出《科技时代中的普洱茶事》专题系列科普内容。今天就先从普洱茶的发酵技术说起吧。
关于普洱茶发酵技术的那些事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也渗透进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普洱茶发酵技术当然也与时俱进地跨入了“科技时代”。什么?!普洱茶也可以运用科技?“人工渥堆发酵”还不算制茶过程中的高科技?不要惊讶,且听益信君慢慢道来。
“渥堆发酵”是普洱茶中微生物、湿热作用、酶促反应及氧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普洱毛茶内含物质发生一系列转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普洱熟茶独有品质特征的过程。仅就这个转化过程来说,在茶人们一代代不懈努力地探索和研究中,一共经历了三个时代。
1
普洱茶第一代发酵技术——自然发酵
自然发酵是指晒青毛茶及其紧压茶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经长期存放,进行缓慢发酵的过程。
普洱茶是云南历史传统名茶。它诞生于蛮夷之地,当地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因此现在我们很难定论普洱茶最早产于何时。不过,我们透过诸如基诺族、佤族等云南少数民族有关孔明与茶的传说,可以推断普洱茶历史应不晚于三国时期,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明,极盛于清。云南普洱茶毛茶制法大多采用轻杀青、太阳晒干的方式加工而成。“轻杀青”既祛除了茶树鲜叶低沸点青草气,又保留了部分酶活性。而且,一般茶农制茶大多是早上进山采茶,傍晚进行杀青、揉捻、摊晾等,第二天晒干。揉捻造成茶汁外溢粘附于茶条表层,便于环境微生物的定植,为茶叶后期陈化变化奠定微生物物质基础。
现代研究表明,普洱茶的“越陈越香”主要是缓慢酶促氧化和微生物作用的结果。茶叶在自然环境下存放,酶促氧化缓慢,故普洱茶界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的说法,人们将茶叶这种缓慢自然陈化的过程称为自然发酵。
2
普洱茶第二代发酵技术——人工渥堆发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陈化成熟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品质、显著的功效深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特别受到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华侨的青睐。而普洱茶自然发酵时间较长,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普洱茶人开始苦思加速茶叶陈化的方式。
从范和钧时代出现的“热蒸”、“潮水茶”发酵技术雏形,到唐庆阳时代对发酵技术的不断探索,历经反复研发试验,终于在1973年,勐海茶厂科研团队首次采用“渥堆法”,取得普洱茶快速发酵试验成功。由此,普洱茶又一全新品类与全新市场得以开拓,从根本上改变了行业面貌与发展空间。
人工渥堆发酵技术,是普洱茶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技术,该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普洱茶发展的进程,引领了消费的需求。并历经岁月的沉淀,形成独特的“勐海味”。
3
普洱茶第三代发酵技术——微生物制茶法
大益七号院采用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分析技术、纯培养技术、色谱层析技术、波谱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对40余年“大益酵池”微生物进行研究,历经5年,揭示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并实现了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并于2016年5月创制成功“微生物制茶法”。
微生物制茶法,将传统渥堆发酵由开放式转为人工可控式;由自然接种转为人工接种;由微生态大环境转为微生态小环境。并继承了传统渥堆高温、需氧、多轮次发酵的工艺本质,接种“大益酵池”40余年沉淀形成稳定的、特有的微生物菌群。
其基本工艺流程为:毛茶、灭菌、潮水、接种“大益菌群”、多轮次发酵、洁净化干燥、包装。微生物发酵茶实质上是一款发酵食品。如老酒老醋一样,可以长期存放,越陈越香。同时,微生物发酵茶富含茶叶成分、茶叶转化成分、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因而具有更高的营养与功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