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 > 普洱茶生产 > 普洱茶发酵 >
普洱茶发酵的载体是什么
普洱茶在初制加工完成后,成为了晒青毛茶,再通过精制的工艺将其紧压成形,变成了饼茶,沱茶,砖茶的形态。当我们查阅很多资料时,历史痕迹告诉我们紧压茶的形态,是因为运输的考虑,显然我们认为这样的理由并不充分。
在古代,没有现代蒸压技术的情况下,紧压茶制作要复杂的多,尤其是纯手工的制茶工艺,要想制作一款精美的茶品,其工艺的复杂性更是常人难以想象。因此,我们认为普洱茶人不可能因为所谓的“运输方便”的原因,加大自身的制作成本。
那么,普洱茶的紧压形态为什么被流传了下来?
用现代生物技术来审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我们发现普洱茶紧压成形标志着生产过程的完结,而非发酵过程的结束,换而言之,普洱茶原料在紧压成形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酵“载体”,开始了后续发酵的过程。
 
普洱茶陈化实则是一个后发酵的过程
紧压的形态,是促成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有氧菌与厌氧菌的转换,这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晒青毛茶虽然有微生物菌种群的“干预”,但基本上是以有氧菌群为主,而普洱茶更重要的发酵是以厌氧菌群为主。这是因为自然界中有氧菌与厌氧菌分工不同的。有氧发酵更多的是完成一组物质的生物氧化,而厌氧发酵是将有氧发酵不能完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也就说,普洱茶的“后发酵”基本是在茶叶紧压成形后开始的,除了表面与空气接触外,其内部处于缺氧状态,这更有利于厌氧发酵的产生,促使普洱茶后陈化的作用。老一辈的茶人里,有“一沱二饼三砖四工艺”的说法,虽然这个说法是以茶叶的嫩度来划分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洱茶陈化过程中紧压形态的必然性。
 
包装是普洱茶后期存放过程中重要的陈化载体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普洱茶的包装采用笋壳包装,一般的理由是因为西双版纳以前当地的茶农就用笋壳包装普洱茶,就地取材,普洱茶储存本身需要干燥,通风透气,避免阳光直射,隔异味,正好笋壳都能起到这些作用。
 
但是,云南自古对普洱茶的包装就存在“多层包装”的问题,以“饼茶”为例,古代一直沿袭两层包装的模式,即笋壳包饼,外用竹编笼大包装,清朝遗留的“老茶”可以作为代表,但在1943年之后,又在饼茶外加棉纸包装,外用的笋壳及竹编笼仍然沿用,形成了三层包装,这在其他茶类很少见到。
当我们站在生物发酵的角度去分析时发现,单个的饼茶存在厌氧发酵空间的不足,当把七个饼茶叠加放置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用笋壳包装,呈圆筒状时,是将七个饼茶锁定在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的外围是笋,同样达到厌氧的小环境。与现代发酵罐的外形有点接近,其高度与圆筒宽度成正比,基本满足厌氧发酵的空间要求。
 
一筒完整的七子饼茶更适合存放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存放十年左右的筒茶,笋壳叶的表现形成了一些变质,甚至霉斑的痕迹,但内部的茶饼完好无损,甚至转化的更好,这就如同葡萄酒窖,干净的酒窖不可能出好酒,而那布满了霉斑的酒窖恰恰容易出好酒。而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普洱茶,如印级茶,号级茶,基本上都是以饼茶、沱等紧压形态出现,这当中,完整存放下来的一筒老茶,更是价值不菲。
作者:佚名
日期:2018-07-05
栏目导航
中国普洱网、立足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微信: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号-1
进入
中国普洱网服务中心
中国普洱网、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