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下关茶厂生产了20吨唛号为8663的熟饼,不过当时所有人都没想到,这批熟饼不仅堪称史上最硬。
而且当年给省茶司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后来更是创下了一筒42万的拍卖天价。
今天,就来带大家了解下那批命运多舛的88铁饼。
1987年,正值内地与香港贸易高峰时期,为方便协调管理,云南省外贸系统就在香港创办了云港公司,下设有云港茶叶公司,主要负责普洱茶运输贸易。
虽然云南省外贸系统,和云南省茶叶公司,不属于同一体制,但实际上云南普洱茶贸易的话语权都在省茶司手里,云港茶叶也就相当于省茶司的驻港办事处。
因为有政府背景,云港茶叶虽然不是香港头盘商,但仍然可以在香港销售从云南进口的普洱茶,不过有了货源,不代表有销售渠道。
香港的茶叶行业等级森严,头盘商进口云南普洱茶后,二盘商才能从头盘商手里拿货,彼此之间绝对不可逾越。
因此,云港茶叶公司坐拥源头货源,但还是没人从这里买普洱茶,面对这般情形,公司内有人提出可以定制一批从未在香港出售过的茶品,作为独家货源。
1988年,应香港云港茶叶公司要求,省茶司向下关茶厂下达了饼茶的生产任务,其中熟饼出口唛号8663,生饼出口唛号8653,共计40吨。
当第一批熟饼入库时,省茶司的人傻眼了:从业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压得这么紧的熟饼,饼型还特别薄。
说到这里,需要和茶友们科普下下关“铁饼”,下关茶厂最出名的茶品是沱茶,不过也生产过坚硬紧实的“铁饼”。
铁饼的优点缺陷
所谓铁饼,是指不用布袋辅助成型,而是直接用金属模具压制的饼茶,这种茶边缘硬实,压制紧结,背面留有蒸汽孔形成的乳钉,有茶友曾用“硬币”,来形容其整体造型。
现如今我们说起铁饼,一般都会想起撬茶不方便,压制紧结,转化较慢,但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普洱茶的香气和滋味。
不过当年没有“越陈越香”的概念,制作铁饼不是希望能长期转化,而是因为铁饼的压制效率更高,能更快地完成省茶司下达的生产任务。
回到这款铁饼上,与以往的齐边铁饼茶相比,这批不仅铁饼更紧更薄,而且不是直直的齐边,饼边和饼面都形成了一道明显的弧度。
本来香港人就嫌铁饼转化慢,又十分难撬,而这批茶比以往的铁饼都硬的多。这批茶到了香港,估计根本卖不动。
想到这里,省茶司赶紧通知下关茶厂,明确要求还没出厂的8653生饼,绝对不能压的这么紧,下关茶厂也是立马改压泡饼。
不过当这批泡饼抵达仓库后,省茶司更难受了,原来那天通知时态度太过强硬,适得其反,这批泡饼又小又松,打开绵纸就掉边,根本没法长途运输。
一紧一松,成了两个极端。云港茶叶见状,也是直接拒收了过松的泡饼,省茶司只好把他们贱卖给香港茶商,而到货后这些茶也都散得差不多了。
不得已之下,香港人把这批茶拼进散茶里低价出售了,这批出口唛号8653的下关生饼,就此也全部被当成散茶消耗,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剩下的这批硬的不像话的铁饼,又该如何处理呢?省茶司为此头痛了很久。
麻烦的烫手山芋
就如省茶司预料得那般,这批茶果然卖不动,只好参考一位香港茶商的提议,将这批铁饼陈化一段时间,也许能松散一些。
放置了两年后,省茶司派人试茶感受转化情况,没想到由于太过坚硬,两年过去了还是几乎没变化,而且也不能再长期压货了,上面就要求低价处理。
1990年,这批烫手山芋物归原主,回到了云港茶叶的手里,而云港茶叶也十分头大,压得太紧,而且是首次出厂,知名度太低,派人四处推销都没有结果。
僵持了好长一段时间后,这批8663 铁饼才以亏本价转手给了一个掮客,后来几经转手,大家都失去了这批茶的消息。
拍出天价的铁饼
2004年,一位台湾茶人在昆明民族村开了一家普洱茶博物馆,陈放了他收集的各种普洱老茶,由于正好赶上内地普洱热,这家私人博物馆也是红火了一把。
博物馆里,正好就陈放着几饼当年让几波人马都伤透脑筋的“88铁饼”,询问过馆主后,这批茶之后的故事才逐渐浮出水面。
让我们把目光重新锁定到1997年,正值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前夕,香港很多百年茶楼都宣告结业,开仓甩卖库存老茶。
有个台湾茶人就带着1000万港币,到香港捡漏普洱老茶。不过他来得有些晚,消息也不灵通,成批量的老茶,就只买到了这批1988年的铁饼。
大陆普洱茶兴起后,这个台湾茶人觉得有商机,就到昆明开了一家私人博物馆,那批88铁饼也都回流到了内地,不过他并不知道这批茶的由来。
当88铁饼的传奇故事公之于众后,精于算计的馆主还乘势炒作,不仅将这批茶封为“镇馆之宝”,还时不时地拿出拍卖,最高时一筒就拍出了42万的天价。
而这款产自1988年的8663铁饼,历经三十余年洗礼,绵纸已然破烂不堪,但茶饼却依旧如新,岁月没有在它身上留下痕迹,依然保存茶叶最本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