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级茶“春秋”配
说起普洱茶的发展史,我们自然跳不过号级茶这部兴衰史。现在很多喝茶人知道了普洱茶所经过的号级茶时代,印级茶时代及国营改制后的时代。号级茶是清朝与民国时期,印级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国营茶厂时期,两千年后国营茶厂改制带来了百花齐放的现代时期。我们在此不去追究国营及现代的状况,追本溯源回到历史中去探寻号级茶的秘密。
“历史来历”
号级茶的繁荣离不开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削弱土司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在倚邦设计管理机构对茶叶进行管销,设立 “岁茶芽制”,一方面带来了普洱茶商业的繁荣开端,号级茶及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另一方面茶叶上京进贡极大的宣扬了普洱茶。正如阮福所言,“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商号的发展,在此时期的“同庆号”“元昌号”“同兴号”“乾利贞”“宋聘”等等,一系列的商号让倚邦到易武形成了完整的普洱茶从原料、加工、销售、品牌及内销外销的产业链。
在这幅历史的画卷中,我们不由得思考,在如今普洱茶市场讲究纯料的时代,在号级茶年代有没有纯料概念?拼配又是什么角色呢?我们不妨从正史文献中找找答案。
“文献推论”
清乾隆进士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云:“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此文献可看出古六茶山无论是制茶还是买卖都已成为规模。清代《普洱府志》“物产”部分中记载“以山首数蛮砖,次倚邦,次易武”。易武县志中提到蛮砖茶农说:“易武七子饼一半是蛮砖茶。这两部文献说的是品质,蛮砖与倚邦在当时的地位也让其在贡茶中有了一席之地。
在考察号级茶的历史中我们发现,在号级茶的历史中是没有纯料概念的,这一点易武老乡长陈毅也提到过。在号级茶传人的口中得知,号级茶中多以收购原料与自己栽种为主,前者居多,后者自产自销以安乐号为例。细想也不难理解,古代受限于人力与交通条件,是很难完成长途的原料贩运的,立于易武的《茶案碑》虽然是断案茶税的事情,但是也不难看出易武茶要拿去思茅卖的艰辛;再如倚邦在没有公路时老城子到镇上哪怕骑摩托也需要早出晚归,更何况是百年前的山路,在号级茶庄所在地加工销售是最好的选择。再者,号级茶庄普遍分布于易武倚邦(后期转移到易武),本身最大功能是集散中心,更不可能把茶叶分地区村寨加工制作,由上可看出,号级茶的制茶长河中拼配是一定存在的。
“工艺探寻”
我们除了以上文献中看到的“以山首数蛮砖,次倚邦,次易武”,号级茶在拼配在今天看来也是可以探寻到一些的。都知道普洱生茶在加工完后“新味”是很明显的,所以才有了喝老茶陈茶的说法,在古代也同样如此,根据易武元宝茶(七子饼茶)的制作来看,原料先“发汗”再制作也是传统,“发汗”完再根据品质特点来进行压制,这其实是最初的拼配模板,也影响着现代的拼配技术。从拼配来看,“扬长避短,显优隐次”带来的新老拼、季节拼、区域拼、等级拼等等,在号级茶年代中,在那个人力有限,交通受阻的时代背景下,季节性的拼配是最容易实现的。
春甜秋香是对普洱茶季节的概括,春茶汤质醇,秋茶香气高扬,春茶价高,秋茶性价比好,两者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既保留了区域的特点,也让品质得以延续,同时还能享受价格上的实惠,春秋配在号级茶的样本中其实我们也能找到影子,这个配方在号级茶的历史中可算得上是经典。
时间验证的产物
我们看完号级茶历史的卷轴再回到现代,春秋配虽不是最高级的拼配方式,但是它确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产物,老茶的标本也证实了这个方式的可行性。春秋相配,接下来交给时间,白云苍狗的间隙中,春秋配总会给人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