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都在围绕两个体系做文章。
一是品控体系;一是品饮体系。
所谓品控,就是品质的把控,主要针对两点:
一个是还原自己是如何做茶的,比如怎么选地块,怎么萎凋,怎么杀青,在这些环节里,如果操作不当,后期品饮时会有怎样的表现或会对茶叶的后期转化造成什么影响;
一个是针对茶友的,比如当大家在喝一款茶时,如何通过观察、品鉴来判定一款茶的工艺、仓储;
所谓品饮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一款茶的品饮体验来衡量其价值。但品饮体系的打造,既需要对一款茶的体验感有整体的概念,又要有细节的偏重。
对一款茶整体的体验感有概念,且能做出判断时,便已经具备了判断一款茶价值的底层逻辑了,这对所有茶友都是通用的;
对细节或某些特点的偏重,则是属于自己的品饮体系,简单讲,就是一个喝茶的人更看中一款茶的哪些特质。
而目前市场对于品饮体系的引导,是细节大于整体的,或脱离了整体体验来谈论细节的。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冰岛的冰糖甜,磨烈的兰花香,薄荷塘的清凉感,老班章的霸气……
如此脱离整体来谈论一款茶的好坏,一方面是容易误导消费者,一方面降低了不良商家造假的代价。虽然我一直也在说,单一的体验感不能支撑高水准的品饮。
当回顾以往的文章时,发现自己虽然一直谈论品饮体系,但极少从全局的角度去考量。
即便谈论,如今看来,也是有诸多不严谨之处,恐其流弊,故重新编写了一篇。细节的地方,建议大家从以往的文章里查看,今天把框架搭起来。
一、通过感官来判断山头古树茶的价值,哪个部分最重要?
正如上一段所说,品饮体系的目的是判断一款茶的价值。单纯从品饮的维度讲,一款茶的价值包含其原料、工艺和仓储,而主要手段是通过感官评价,即:看和触摸、闻、喝。
在传统的感官审评里,无论是五项因子还是八项因子,看、触摸和闻都占有较大的比重。
但对于判断古树茶的价值而言,毫无疑问,喝才是占有比重最大的。
因为再漂亮或工艺再好的茶,都是要入口的,只有嘴巴和身体仔细、充分的去感受,才能对一款茶的价值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
虽然看和闻的比重占的相对较小,但并非一无是处,因为看到和闻到更直接,也更容易形成记忆点,而山头茶的外形和工艺是有一定规律可寻觅的,这对于完善自己的品饮体系还是有重要作用的。
举几个例子:
1. 只要你善于观察,你会发现森林茶的鲜叶油润度更高、叶片更薄,持嫩性也更好,制成的干茶条索也不一样;
2.只要你善于观察,昔归茶的条索几乎一眼就能辨认出来,条索黑长直,无毫毛,梗很多,叶底摊开呈柳叶状;你会发现藤条茶的马蹄是最多的,如果有人用一泡满是马蹄的“冰岛”来泡给你喝,那你都不用入口就能告诉他这不是冰岛;
3.如果你对气息敏感一些,不难发现,每个地方仓储之后叶底所呈现出的气息都不同;
……
但请切记:看和闻都只是辅助,品饮一款茶得到的当下体验和多次品饮后留下的印象才能客观的评判一款茶的价值,看、闻、喝三者结合才能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