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是云南独有大叶种茶树所产的茶,是中国名茶中最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的茶类。云南三大典型晒青毛茶产区,由北而南分别为临沧、思茅及西双版纳州。按通常品质的优良程度来说,版纳第一,临沧第二,思茅第三。
制作普洱茶的原料无论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主流的普洱茶95%以上用这三个地区的茶制作。版纳的勐海县是茶厂最多的地区,而勐海一带的茶厂从规模和产品的影响力都要比别的地区大一些。
从普洱茶的口感特点来说,南苦北涩,说的是澜沧江南部地区的茶,苦强于涩,北部地区的茶,更涩。所以,可以方便记忆: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本来易武也属于版纳地区勐腊县,但因为栽培品种的问题,比较特殊。
版纳茶区
版纳地区除了因为地理环境气候非常适宜孕育普洱茶外,版纳也是普洱茶生产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下属县勐海历来有“大叶种茶故乡”的美誉,也被尊称为普洱茶的原产地。
版纳下属产普洱茶最大两个区域是勐海和勐腊,勐海茶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有:布朗山(大名鼎鼎的班章、贺开、广别老寨、班盆、帕沙、老曼娥等都在布朗山上),南糯山,勐宋茶区。
西双版纳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植茶用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为“武侯遗种”。据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茶记》)。可见,以云南大叶茶中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勐海县南糯山800年的栽培型“茶树王”、巴达贺松大黑山1700年野生型 “茶树王”,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便是茶叶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明朝至清朝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清.稽璜1799年)道:“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
西双版纳茶区,凭借优良文化传承与优质气候地理环境,可说主宰数百年普洱茶主流市场。
版纳的茶总体特点是:茶性强,香气扬,口感厚重,耐冲泡。这只是个初步的大区特点,具体到山头会有差别出入,要考虑到海拔气候等其它因素,普洱茶地域性强,山头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没有百分百正确的结论。
临沧茶区
临沧产茶区域主要集中在沧源、双江、凤庆、云县等地,其中位于双江勐库大雪山是非常重要的产茶区域,大名鼎鼎的冰岛就位于大雪山东半山。
临沧是非常重要的普洱茶产茶区,茶树资源十分丰富,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之一。临沧茶区驯化栽培古茶树历史悠久,经考察至少有一千年历史,最早见于唐代《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饮之”。“银生城界诸山”包括今云县漫湾、忙怀、茶房、大石等地,在临沧下辖的凤庆、双江、沧源、云县境内均保存有树龄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栽培茶树。临沧地区,凤庆,茶涩,茶多酚含量在大叶种里含量最高,适合全发酵成红茶,滇红的主要产地是凤庆和云县,滇红集团坐落在凤庆。
临沧茶和版纳茶相比,整体表现苦弱涩强,在口感表现上稍硬,汤质刚强,叶质肥厚宽大,香型特殊、劲扬,舌面甘韵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刺激性稍高。
思茅(普洱市)茶区
思茅即普洱,2007年正式更名为普洱市,在普洱市下辖的十个县区内,每个县市都有生产茶叶,其中以普洱市、景东、景谷、澜沧、江城等地为主要生产县市。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3%,有哀牢山和无量山两大山系,林海浩瀚,有“绿海明珠”之称,普洱茶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景迈古茶区,景迈茶区涵盖澜沧县景迈村和芒景村,这里有连绵成片的古茶园,具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均为栽培型古茶园,树龄非常大,几百年的古茶树在这里随处可见,是目前云南省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茶园,其中比较具有特色的山头有勐本、大坪掌、帮波、芒景等,各个山头口感各有差异。
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这个只是初步的结论,100%正确的结论基本上不可能。云南“十里不同天”,再加上考虑其他海拔条件等,茶叶产地的复杂性,决定了普洱茶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