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茶叶的销售主要由几大块组成:茶行,主要负责批发和进出口贸易,又称为头盘商;较大的茶庄,可零售,可批发,他们往往是进出口贸易的二盘商;二盘商中的一部分还是加工商,他们有自己的加工厂或者作坊,加工一些特种茶,这些茶庄也是与普洱茶、六堡茶交集最大的。小茶庄都是到茶行进货销售的。百货商场,新式的茶叶销售场所,销售外国舶来品较多;茶馆、茶餐厅、饭店是茶水的直接消费场所。香港的这种分工,很类似于中国大陆60年前的茶业经营方式。笔者几次和老茶庄的主人们聊天,他们都会提到,“文革”时期,中国大陆茶叶进入香港只有一个唯一的渠道,那就是交给华润集团的德信行(商行),德信行再按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好坏发货给大的茶商——头盘商、二盘商,二盘商要在头盘商选完后才可以挑选。由于茶叶是由德信行垄断的,它就可以提一些附加的政治要求,如,茶商们必须每星期三到德信行“读报”,也就是唱革命歌曲,读毛主席语录,以及学习左派的《大公报》社论等等。
在头盘商、中小茶庄、酒楼之间,还有一类人叫“经纪”,目前在港九茶叶商会正式注册的茶行经纪还有8人。他们负责在各处打探消息,在茶行、茶庄和终端销售商之间搭建桥梁,为各终端销售商找货,每单生意成交后,收取2%的佣金。因此,“经纪”是香港茶叶界的百事通,他们往往对每个茶行的存货、甚至每一单茶的去向了如指掌。在老茶价格飞涨的今天,茶经纪的大脑和成交纪录就变得像古董鉴定师一样珍贵。
香港人喜欢喝茶,香港的茶艺馆却并不多(茶坊、茶艺乐园之类和茶艺馆还有区别)。这也许和港人珍惜时间,同时又把喝茶视为生活的常态有关。
尽管茶艺馆不多,但我去过的几间茶艺馆都很“精”,非常有特点。在铜锣湾时代广场对面,金朝阳中心的32楼,是新星茶庄的铜锣湾店。这里,窗前有苍鹰在高高地盘旋,向下可以俯瞰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室内除了展示各种老茶、旧茶、茶具外,还有一排茶台供茶友自助泡茶。看了一下水单,最低价30港币/人,似乎比内地的茶艺馆还便宜。在铜锣湾寸土寸金之地,映衬着美丽的风景,偷浮生一瞬清闲,却也难得。
在香港公园的中心,旧总督府现在是罗桂祥茶具博物馆,博物馆的边上有一个并不是很大的茶艺馆。那天晚上9点多,我匆匆来到这里,外面是灯光迷离,里面是情调静雅。馆主叶荣枝不在。木制的地板,木制的一些隔断,家具、中药柜式的茶架、透而不露,毛巾搭在一个夹架子上,桌上摆着茶巾、木筷、绿色的盘子,整齐而规范。服务生穿着中式对襟衣褂,静静地游走。看看水单,一泡88青,200港币,一泡25年方砖,才港币58元,却也公道。水单上还有这里每周举行的文化茶聚,包括“南音粤韵”、“丝竹茗趣”、“品茗人生”等,似乎他们还对残疾人开放一些公益活动。
茶艺馆的服务生非常热情,他向我介绍说:这里刚在201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夏季全球最值得去的休闲地中香港的代表景点。我找来杂志看了看那些推荐理由,以我这种半瓶子醋的英语,只能说是癞蛤蟆跳井——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