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古时候,海外来客从这里进入中华大地,又从这里返航,载回中国的瓷器、香料、茶叶。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当前,新时代的德化制瓷、永春制香、安溪制茶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
德化白瓷
从日常用具到工艺品 瓷器成为国际交流重要载体
德化位于泉州市北部,被誉为世界陶瓷之都。德化陶瓷以“白”见长,瓷雕技艺享誉天下,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明代,德化白瓷大量进入欧洲,迅速在欧洲风靡起来,以超越黄金的价格,成为上流贵族追逐的对象。现在,世界还有40多个知名博物馆将德化瓷作为“镇馆之宝”。
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让瓷器在当今社会有了更多的可能,不单单作为日常用具,瓷器作为手工艺品和艺术品也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永春篾香
永春制香工艺源于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当时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家族,拥有大量海舶,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
1978年,汉口村集体创办汉口制香厂。2006年,“永春篾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达埔镇整合全镇香业资源,建设永春篾香产业城,即香产业专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201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永春达埔“中国香都”称号。2016年9月,“香都小镇”被列入福建第一批特色小镇建设名单。
“中国香都”的香文化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的香产品与文化碰撞的结晶。永春县达埔镇长林纪东表示,“中国香都”的建设有助于香产业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抱团发展,对香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中国香都”香文化博物馆位于达埔镇中国香都如意广场,该馆集陈列、收藏、研究等功能为一体。馆内展品近千件,其中香药120种,香品、香具700多件,还有丰富的书籍文稿、影音资料。林纪东说:“香文化博物馆是永春打造‘中国香都’历程的展呈。”
安溪名茶
安溪铁观音自古就是“一带一路”重要的中国符号,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就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海上茶叶之路始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茶叶大量出口;清代以来茶业开始步入兴盛,安溪乌龙茶大量外销。”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融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安溪茶叶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
至南宋,泉州地区生产的茶叶、瓷器与丝绸、酒等,同为海外各国渴望获得的重要出口商品。史料记载,在宋代,与安溪有贸易关系的国家有58个,遍及今东南亚、西非、北非等地。
明清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成为乌龙茶的最主要集散地。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建中介绍,清康熙初年,茶叶外销迅速增加,“以此(茶)与番夷互市,由是商贾云集,穷崖僻径,人迹络绎,哄然成市矣”。
英商胡夏米在鸦片战争前曾对福建贸易货物进行调查,并采购了两种安溪茶,在他的记录中写道,“安溪茶,广州售价是十八两或二十两”,“合丰牌,一大箱安溪茶,广州市价约十六两”。据英商的记录:1838—1939年,在广州采购的安溪茶为10.6万磅,约合4.5万多公斤。
海关史料记载,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英国每年从泉州、厦门一带输入的乌龙茶多达1800吨,最多时曾高达3000吨,而由于当时闽北、闽东的茶叶大多从福州出口,故一般认为,泉州、厦门输出的茶叶主要产自安溪。仅光绪三年(1877年)一年,英国从中国输入的乌龙茶就高达4500吨,其中安溪乌龙茶占40%-60%。